近期文保乱象频发 网民直言所托非人

  从故宫(微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爆出“十重门”,到近日天安门城楼所藏8幅名画丢失。从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19处建筑被占用,到日前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拟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钟鼓楼建成国际企业总部基地,再到北京“晋翼会馆”被指改造成了最低消费18万元的私人会所。文博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领导和工作人员一大部分是文保外行,他们缺少文物经验和技能,文保培训上存在严重漏洞。人们不禁追问我们的文博单位这样病态毕现,它究竟怎么了?难道真如网友所说中国这些重要文化遗产所托非人?

  ◆天安门城楼被指丢藏画

  天安门城楼出现藏画丢失现象。昨日,曾经的作品捐赠人之一、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吴团良表示,北京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据称,有8幅名画去向不明,有关部门已收到匿名举报。天安门管委会表示调查后才能回复。

  据报道,匿名举报中罗列出8幅上世纪90年代、由7位书画家赠送给天安门城楼的书画作品。2007年北京市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有关部门发现天安门管委会管理的藏画中,程十发、王成喜等7名著名书画家的8幅作品下落不明。还有许多作品因为管理方法不善,发生长毛霉变情况。

  昨天记者登录天安门管委会网站,在天安门藏画一栏中,只有几张照片,没有罗列出藏画数量以及图片等情况。

  在举报人的“消失”书画名单里,有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吴团良绘制的《路在何方》。吴团良表示,一周前北京纪检部门到哈尔滨调查天安门城楼藏画“丢失”情况,他还给出书面证言。

  吴团良说,捐赠是作贡献,画完就不会再管画的去处了,作品丢失是保管的事。

  吴团良说,大概在1991年,天安门要画,用于展览。他同意后将一幅长约2.6米宽1米多的水墨画捐赠给天安门城楼。“时间久了,名字记不太清楚,大概是草原牧歌或者是草原风情。”吴团良说,捐赠后天安门管委会还曾邮寄过这幅画的塑封照片给他。

  不过,他说,他没有捐赠过《路在何方》。至于《天安门珍藏书画集》里的《路在何方》照片从何而来,他并不清楚。“《路在何方》画很小,大概60×50cm,是工笔画,天安门要的都是2米多的,那幅画我没给。”

  据报道,天安门管委会工作人员说,政府机构也会借用天安门管委会的藏画,比如某个会议厅需要布置,所以有的藏画是“有账无画。”天安门城楼的藏画是固定资产,无论藏画丢失与否都是管委会内部的事情。

  昨日,针对画作下落不明一事,天安门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调查后才能回复。

  ◆钟鼓楼计划建国际企业总部基地

  日前,北京市东城区文委、发改委联合公布《东城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中提到,在玉河及钟鼓楼建立国际化企业联盟总部基地,提升新东城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这一提法遭到文保人士质疑。老北京网创办人张巍说,“在钟鼓楼建国际企业总部,意味着钟鼓楼周边的胡同和老建筑,势必要拆”,而这样的拆除,国际企业的入驻,将迅速降低钟鼓楼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出“重点保护旧城,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等原则性规定。张巍认为,钟鼓楼要建国际企业总部,与《规划》的要求是相悖离的。

  针对民众的质疑,目前,东城区未做进一步解释。

  ◆颐和园8%古建筑被占用

  颐和园目前被外单位占用的建筑多达十九处,颐和园园长阚跃透露,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颐和园还谈不上完整。

  据统计,颐和园总占地面积335.5公顷,其中26.76公顷被其他单位占用,占其总面积的近8%。颐和园被外单位占用的古代建筑多达十九处。

  颐和园工作人员透露,被占建筑中多数是出租给相关单位或个人。

  颐和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古建被占用问题,已经做出了解决方案,包括逐步提高被占用的颐和园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限制有损历史建筑的各类建设活动,并逐步将原属颐和园的历史建筑予以收回。

  据介绍,颐和园周边停车场紧邻公园门区,等待进入停车场的汽车排出大量汽车尾气,严重威胁颐和园内生态环境和文物建筑安全。据介绍,北宫门外的停车场,车位仅有123个,颐和园计划在周边增加1900个停车位,并集中设置职工停车场。Z据新京报、晶报等

  ■ 相关新闻

  ◆刘老根会馆被指涉嫌破坏文物

  本月16日,刘老根会馆正式开业,而就在日前,文保人士举报刘老根会馆所占用的四合院中,有一个为不可移动文物“晋翼会馆”,该会馆被改造成最低消费18万元的私人会所,且怀疑该会馆在装修中被改变原貌,屋顶增加罩棚,院内设游泳池等。

  对此,东城区文物部门以“会馆只是加盖了罩棚,没有动文物本体”,“只是进行内部装饰”回复举报者。

  ◆故宫三个月爆出“十重门”

  从5月起,故宫深陷各类“门”。先是发生“失窃门”;紧接着,故宫博物院赠送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闹出了“错字门”。随后,故宫建福宫又爆出了“会所门”。不想随后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盘被损坏,铸成“哥窑门”。进入8月,故宫又相继爆出近年连发4起珍贵文物人为损坏事件、故宫均秘而不宣的“瞒报门”,几年前清宫旧藏木质屏风修复时被水浸泡而隐瞒不报的“屏风门”,私自拍卖5件北宋名人书札的“拍卖门”,内部人员勾结导游私分门票、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的“封口门”。再加上最新发生的“门票门”和“古籍门”,故宫已经深陷“十重门”。

  近期,文博单位的乱象频发,事故发生后,文博部门却普遍低调起来。他们不知公众所关心的,除了真相,还有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和对制度漏洞的弥补。

  或许很难将这些文保乱象直接与管理体制挂上钩,但不可否认,这些乱象反映出有关人员对于文物缺乏足够的敬畏感和责任心。这种职责意识的淡薄,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埋下的隐患。这也正是在故宫连续爆出不可思议的“十重门”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在我们的文保单位中,有很多人竟然缺少基本的文物经验和技能,我们的“国宝”一直由一些文保外行在“糟蹋”。

  随后我们又发现,近年来,在名胜古迹中开展的商业经营活动越发流行,管理部门称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对古建筑维护经费投入的不足,还能帮助民众更深入了解并弘扬传统文化。但这些单位的财务状况,公众并不了解。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文保单位员工的工资由国家发放,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有维护资金,此外,不少文保单位都有不错的门票收入。退一步讲,即便文保单位入不敷出,也不能把古迹当做商业经营场所,这原本是文物保护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由此可见,近期发生的这些破坏文物事件只是一个警示,而能否根治文保的种种乱象,根本上取决于能否重塑保管者对文物的敬畏感,唤起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职责。这需要政府部门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着手建立以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同时,公众能够借助公开透明的平台,随时监督管理者,以确保他们不会懈怠。米方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