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三院古建筑群揭牌仪式举行,“伍子胥故里”原在湖南永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的“交三院古建筑群”揭牌仪式启动。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物网总经理蔺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社社长陈小玲女士、湖南省永州市文物处副处长曾冬生、湖南省永州市文物处科长唐解国、永州市冷水滩区区委宣传部部长唐吉兵、浙江中天公司副总经理蒋君燕女士等嘉宾出席了仪式。

伍氏后人不遗余力奔走求证,“交三古院”得以复名

今年年初,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杨泗庙村的交三院古建筑群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前,“交三院古建筑群”名为“明塘黄家古建筑群”,今年5月份,湖南省文物局根据专家的认真核查及意见,认为此前的定名有误,随批复更名为“交三院古建筑群”。

对于“交三院”的更名,伍氏后人武斌多年来不遗余力奔走申请,终于获得湖南省文物主管部门的认可。武斌表示:作为伍氏后人,他有责任把先人的文化发扬光大,保护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七百余年悠久历史,“交三院” 见证中国古建的历史演变与进步

“交三院”,是因“三王(指春秋伍氏三杰:即伍参、伍举、伍员(即伍子胥,后人尊称其为王)登湘山而通交趾(泛指百越)”(《伍氏族谱·序》)而得名。其古大院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初为零陵县在此楚越交界之地设置的专门处理民族矛盾纠纷的地方机构之公干官署,至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之际,该官署撤离,其院舍为伍子胥之六十一代孙峻峰、奇峰之子千一(时任广西知州)、荣可二人购得,并聚族而居,且伍氏后人不断拓展其规模,古院的建筑功能转化为民居宅院,至明末清初,经过了七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岁月,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大院规模格局。

有关专家称,“交三院古建筑群”在其空间布局上凸显出建筑艺术的个性特征,是体现中国古建历史演变与进步的最好的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历史价值。从整个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雕刻形式以及装饰艺术上,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民间建筑艺术的历史嬗变与进步历程,是中国古建筑历程中难得的实物例证。而且建筑目前现状保存情况良好,周围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观,农人的农耕生活在这里不断延续。这对于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人文历史旅游,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伍氏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厚重而美丽的伍氏文化

“交三古院”自元、明之际成为伍氏宗族聚族而居之所,以后一直为春秋著名历史人物伍子胥的后裔子孙所居住,并一脉相承延续着他们的生活。而由这种生活培育的伍子胥文化古遗址,环列遗存于大院的周边。比如,王氏太妣祖墓、安定宗祠,明辅祭庙以及牛角霸(坝)、大王岭、湘山、塞子岭、磨石冲、场冲等众多人文古迹和历史性自然山水、地名,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年代久远的春秋历史人物伍子胥的相关重要信息,反映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状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大院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交三古院”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与人文价值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它拥有的人文环境及其文化底蕴优美而厚重,成为传承春秋伍子胥名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伍氏文化的发掘和传扬将起到重要作用。

湖南“交三古院”被认定,“伍子胥故里”究竟在哪里?

其实,关于伍子胥的故居所在早前就有过争议,不少地方纷纷打着伍子胥故里的名片宣传本地文化,提高知名度。关于伍子胥故里,一直流传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在监利县黄歇口镇伍场村;一种认为在襄樊市谷城县;一种认为是在苏州市吴县市胥口镇。而湖南省文物局对“交三古院”的认定,使伍子胥文化得以传扬的同时无疑使“伍子胥故里之争”再次掀起波涛。

而更为吸引大众眼球的一点是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竟然也引起了“屈、伍之争”,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据现代快报报道,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举行了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如此,“伍子胥起源说”以及湖南省的“交三古院”的认定等等事件的纷至沓来,势必要引起“伍子胥故里之争”的又一次大讨论。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