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敦煌曲子戏后继乏人 遭遇传承断代窘况
敦煌曲子词在莫高窟藏经洞内封闭千年,源于它的敦煌曲子戏却始终流传民间。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今,延续百年的敦煌曲子戏正遭遇传承断代窘况。
“目前,从事此戏种的艺人只有10余人,且大多已过花甲之年,曲子戏已步入老剧目、老演员、老观众的‘三老’阶段。”敦煌市文化馆馆长赵虎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
1900年,在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保存的曲子词有590首之多,涉及曲调80多种。赵虎说,敦煌曲子戏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最早源于曲子词,敦煌曲子戏有的曲调可从曲子词中寻觅踪迹。《打懒婆》、《磨豆腐》、《两亲家打架》……由于曲子戏是当地劳者在长期劳作中创作的,具有生活气息浓郁、情节风趣诙谐的特点。
当地老人说,曲子戏的内容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旦角扭得欢、走得漂,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乐者使人开怀大笑,悲者使人珠泪纷纷。
62岁的闫光福是敦煌曲子戏的第五代传人,弹得一手好三弦。他说,清末至民国年间曲子戏最盛行,村村都有戏班,那时候老百姓还为名角编口歌说“东牛西牛两个旦,没有换柱子恋不转”,可见当时曲子戏之盛行。
为传承手艺,传唱曲子戏30余年的闫光福于2008年组建了名为“自乐班”的戏班,在这个26人的“农民戏班”里,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的也要30岁。
闫光福的徒弟武奎告诉记者,自乐班成立就面临经费不足的尴尬,服装道具、锣鼓和音响设备都是成员集资购置,至今还未还清贷款。
“只要年轻人愿意学,老艺人都愿意免费教唱。然而,现在的曲子戏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相对正规的演出团体,曲子戏已很少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了。”闫光福说。
赵虎坦言,曲子戏是当地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当地大批青年外出打工,他们不参加生产劳动,也就告别了曲子戏,现在培养年轻人刻不容缓。2006年,敦煌曲子戏因曲调优美、特色鲜明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曲子戏传承看到一缕曙光。
不过,赵虎告诉记者,现在能完整演唱曲子戏的艺人最大者已85岁,最年轻的也60岁有余,“高水平的老艺人越来越少,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曲子戏就会失传,而随着老观众的减少,没有观众的曲子戏也将面临消亡”。(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