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入侵京城四环

2009年12月8日晚,月黑风高,一个姓杨的男子带领6个河南洛阳老乡操着洛阳铲、钢棒、锥子还有铁锹来到了朝阳区十八里店弘燕市场附近的一处工地上“找废品”。晚上11点左右,该团伙确定好目标,很快在地下挖了一个2米宽1米深的坑。而后,一个木质的棺材出现在他们面前。打开棺盖后,里面除了尸骨还有一个白瓷罐。接着,杨某很快又发现了另一座墓,便再次下手。

此时,工地外十八里店派出所巡逻队听到了异常的声音,进去后发现原是一群盗墓贼。杨某迅速让一个老乡带着白瓷罐逃离了现场,最终警方将剩余6人抓获。

原来,早在几天前,自称出自盗墓世家的杨某,就从工地挖掘机司机那儿得到了工地开凿的消息。于是,他买通看门人,提前踩点。他们用钢棒当探针,在工地上四处乱扎,以确定地下是否有硬物,2000平方米的工地上留下了成片的针眼。此外,他们还用洛阳铲取出不同土层的土壤进行分析。

十八里店派出所胡凤帅警长告诉《北京科技报》,这是近年来首次在北京四环内发现的盗墓案件。

2009年12月31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了解到,经过鉴定,此次盗墓者挖掘的是清代墓葬群。研究人员在勘察中发现,整个墓葬的规格不高,也没有发掘出其他有价值的陪葬品,以此判定墓葬的主人应该只是一户普通的老百姓。

据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孙冬虎介绍,北京是五朝古都,是历史上达官显贵、能人富商的聚集之地,而古代又以家族为中心,所以会出现一些大家族的祖坟,称为墓葬群。“但是,它们一般不会出现在北京市区。”孙冬虎告诉记者,北京的墓葬主要集中在郊区,尤其是在海淀、五棵松以西、丰台永定河西、朝阳北面,而西山一带还埋着不少皇室宗亲。前些年各地的盗墓贼涌进北京郊区,大有以农村包围城市之势。

就在两年间,石景山区明朝御马监太监古墓被盗,而一个由11名河南籍民工组成的盗墓集团,竟然在半年的时间内,分别在大兴、朝阳、通州、房山等地作案50多起,多个清代家族墓地被严重毁坏。截至2006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考古勘探发掘的许多墓穴也都有盗墓贼光顾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学家称,北京的墓葬多为明清时期的,明清墓由于表层可能有墓砖、墓碑,因此比较明显,容易被盗墓者找到。很多又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被发现的,土地本就已经被凿开,盗墓者轻而易举就能下手。“在这类地方盗墓,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只要认准地方,用洛阳铲、普通铁铲从顶部或者侧面打洞就可以到达墓穴。”

这位考古学家也坦言,虽然北京明清墓葬以青花罐、玉器、金银为主的出土文物比较有市场,但毕竟历史相对较短,而本地的帝王陵也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重量级”墓葬又不多见,所以如今对于盗墓者的“吸引力”已经不大。

目前,国内盗墓最为猖獗的要数河南洛阳、湖南长沙等地,因为历代墓葬众多,其中不乏帝王将相的墓穴。几乎就在北京四环墓葬被盗的同一时间,湖南益阳市清朝湘军首领胡林翼的最后一座祖坟被盗。如今,这座清朝资政大夫的古墓已被完全盗挖一空。

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曾于上世纪70年代主持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熊传薪老先生告诉记者,在我国,上至王侯将相的墓室,下至平民百姓的孤冢,凡是考古发掘的墓葬几乎没有不被盗墓者光顾过的。

“近代以来,尤其是40年代以后,民间盗墓就开始风行了。”熊老介绍,早期民间有一些人挖煤土去倒卖,久而久之形成了团伙,挖掘时间长了,对于土壤的鉴别能力就增强了,于是有人转而去盗墓。而对于“盗墓世家”一说,熊老并不十分赞同。“现在,为了金钱,什么人都可以盗墓,其中大部分是农民,也不乏高学历高层次的人。”他告诉记者,盗墓人群中确实会有水平较高的带头人,而他们主要是具备阅读能力,根据考古的书籍、杂志等各种历史资料判断古墓存在的位置。

十墓九盗,防不胜防。祖先的珍贵遗产为什么总是被窃贼先行发现呢?

“盗墓的人有多少?而考古工作者又有多少?”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直言,“况且,所有考古发掘都是需要经过国家文物局颁发执照审批后才能进行的。目前,国家基本不允许主动发掘任何形式的墓葬,而都是在一些城市基建过程中发现古墓或接到墓葬被盗报案后的抢救性发掘,这属于被迫发掘。”她表示,考古工作重在保护这些古墓,原生态的东西一旦被发掘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会失去其价值。而有时候,考古发掘对于盗墓者来说也是一种信号,考古学家经常会发现一些民工模样的人在发掘现场附近转悠。“这恐怕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她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盗墓人群有十万之多。对此,熊传薪表示,80年代以来确实是民间盗墓最为疯狂的年代。但对付盗墓,文物工作者至今未能找到一个良策,只有把盗墓的利益链条切断才有可能制止这一切。

据了解,北京的盗墓贼在被警方抓获后都曾交代自己把一些盗墓所得的文物销往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曾是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必经之地,甚至有不少外国“客户”前去淘宝。中国电视艺术家、资深记者吴树用五年时间调查了中国文物市场,他告诉记者,早期的潘家园到处都是盗墓所得的东西,可现如今95%以上都是仿制品。

“2004年是一个恶性膨胀的拐点,在那之后,真品文物已很少大白天在市面上出售了,而是流入一些收藏家手中或古董古玩店里。这些文物都是倒了好几手的,其中的利益链条很隐蔽,由很多串伙儿的中间人来完成。”吴树说。

盗墓仅仅是一个开端,所有文物几经周转后便可光明正大地通过拍卖到达文物收藏家、商人手中,而更为可怕的是,目前大部分珍品都通过走私渠道最终流向了海外。

吴树在纪实文学《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提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 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流失的1700多万件中国文物,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剩下的举凡珍品几乎无一不是国内盗墓所得。

吴树说,“暴利,是所有将文物置于商品殿堂者的最终追求。”这也揭示了盗墓者的根本动机。“以前之所以有人盗墓是因为他们确实贫穷,而现在的盗墓者则是无休止地屈从于金钱。”但吴树也坦言,在文物市场的商业链条中,盗墓者是处在最底层的。非理性、趋利性的文物收藏运动和国际走私,才是导致盗墓灾难性猖獗的直接推手。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