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专家组考察攀枝花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由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春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瑜、中国文物报社党组书记彭常新、中宣部学习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张吉霞、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李乔、《当代文坛》副主编夏述贵组成的专家组一行来到攀枝花市考察该市文物保护工作,并为该市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献言献策,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一行先后参观了攀钢新钢钒轨梁厂、炼钢厂,二滩大坝、欧方营地和石言轩苴却砚厂,以及大田会议纪念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大渡口十三栋)等反映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的代表性建筑。随后在大渡口十三栋会议室,召开了国家文物专家考察调研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专家座谈会,攀枝花市委宣传部、攀枝花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及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负责人及相关文物、文史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专家组首先听取了攀枝花市文物保护现状及“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筹建和打造“大工业文化遗产城”等相关情况的汇报。
  
  国家文物专家组认为,攀枝花市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但是历史文化遗产仍然相当丰富,对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创意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非常支持和赞同。“攀枝花是我们中国大三线建设的明珠,是我们中国大三线建设的龙头,是我们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攀枝花就是三线建设的代名词。要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只有攀枝花最有资格,攀枝花也完全具备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条件。”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办公室主任、创作《彭德怀在三线》一书的著名作家王春才坚持说。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同志在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后,一致认为: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重要经济成果之一;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典型特点,它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缩影和代表,分析研究其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对我国其他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攀枝花修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专家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意见和建议。“攀枝花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准文化定位,稳扎稳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明史专家王春瑜总结到。同时,专家组还指出,文物保护工作要与经济建设相匹配,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应该加强宣传,突出攀枝花精神,走出攀枝花,走出四川。第三,文物保护工作应该做好基础工作,总结思想,分清主次,统筹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此外,文物保护需要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要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适当的时候可以申请省级、国家的经费支持。
  
  “我们的文化建设,文物的使用一定要惠及民生,要让文物保护的成果让老百姓一同分享,就是要通过文物保护建设实现‘双赢’,既保护好了文物,又让攀枝花的老百姓享受到文物保护的成果。”中国文物报社党组书记、国家文物政策法规专家彭常新一针见血地指出。
  
  座谈会由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仿宁主持,攀枝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赖小红做了总结发言。
  
  在考察二滩、红格期间,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沈钧与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局长马晓凤陪同座谈。(四川省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