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墙损坏严重 专家称需用30年时间修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荆州古城墙损坏严重,怎么就没人修呢?”连日来,沙市退休干部卢老师带着外地朋友游荆州古城墙,“都说城墙保存得好,不料不少地方都是倒地的残砖断瓦。”卢老先生说。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被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然而,就是这个“完璧”,部分墙体已年久失修,甚至近一半的城墙已没有垛墙。

部分城墙遍布残砖断瓦

前日,记者与卢老师一起,从古城小东门附近登上古城墙。这一段城墙保存较为完好,高高的垛墙让城墙显得蔚为壮观。

沿南城墙向西行,刚走出几百米,垛墙突然没有了,残缺的墙砖全部倒在城墙上,有的墙砖上还依稀有字的痕迹。由于没有了垛墙,城墙变成了“没有护栏的高台”,形成三四米高的“悬崖”,十分危险。

继续前行,这一带的垛墙则几乎全部被损坏,有的是新倒的,墙砖散落在城墙内外;有的看上去倒了很久,已没有墙砖;有的城墙砖则被拆垫在路上,成了铺路砖;有的城墙上长着脸盆粗的树桩;有的则已向外歪斜,随时可能倒掉……

记者一直走到新南门,除了老南门附近和三管笔附近有几百米完好的城墙外,其它地方的城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大部分没有垛墙。

除了垛墙倒塌严重,还有些地段的城墙裂开了十来公分的大口子,有的地方,人们就着墙边的大树攀爬上下,在城墙上撬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洞。

据了解,荆州古城墙1996年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者观察,东门、小北门、新北门等几处景点保护完好,其余近一半的古城墙存在不同的问题。

专家称树根是城墙天敌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始建于2600多年前的周朝,经过不断的毁坏和重建,现存的古城墙墙基建成于明朝。

资料显示,荆州城墙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它周长约11公里,最高处约9米,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保存完好,不是说没有损坏。”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高级工程师王新生说,外界称荆州古城墙“保存完好”,主要是指其墙体和墙基完好,但实际上,城墙损坏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最主要的表现是墙体开裂和垛墙倒塌,其中倒塌的垛墙有5000多米,几乎是城墙长度的一半。

王新生介绍,城墙损坏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墙砖风化、老化,以及地基的变动;二是树根的涨裂和城墙上大树的摇晃。

他介绍,由于城墙内部长满了大树,有的树根就长到城墙砖缝里,逐渐长粗的树根,将城墙撑破撑倒,还有些树根和种子在墙砖缝生根发芽长出大树来,大树随着风力的摇动,很容易将城墙掀倒。

王新生介绍,树根就是古城墙的“天敌”,不仅在荆州,全国大多数古城墙损坏的最大原因就是树根。

当地计划用三十年修复

既然知道树根是古城墙的“天敌”,为什么不将城墙附近的大树砍掉?荆州古城墙的日常保护管理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介绍,目前,他们有三名巡逻人员,负责古城墙的卫生和周边环境的巡查,尚没有长期的维护人员。

谈起保护和修复,王新生认为最大的困境是资金不足。

王新生介绍,解放后,荆州古城墙最大规模的维修是上世纪80年代,其中1983年维修了北边的城墙,1988年还重修了宾阳楼。此后,城墙的修复步伐放缓。“国家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每年都有补助金,省里也有一定的款项。不过,客观讲,资金还是存在短板。”王新生说,由于资金不足,他们已多年未对威胁城墙的树木进行清理,今年初,他们对树木进行了一次清理,“有的已长到脸盆粗,严重损坏了城墙的安全”。“上半年清理树木花了13万元。”王新生说,这些钱都是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拨款,地方财政很难拿出钱来修城墙。

王新生介绍,目前,荆州古城墙的中长期规划已获得各级审批,他们计划用30年来修复倒掉的城墙。“计划平均每年修复维护城墙长约200米,今年修的多一点,大约400米。”王新生说,每维修一米城墙大约需要七八千元。“30年修复,会不会因为损坏更加严重而增大维修成本,或是陷入这边还没修好,那边又需要维修的怪圈?”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新生说:“我们也希望修复的速度快一点。”

【它山之石】

西安立法保护古城墙

2009年11月,《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实施。《条例》鼓励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出资建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而城墙内侧20米到100米的区域和护城河外沿180米以内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内乱涂乱画、排污、堆放垃圾、存储危险品或者其它可能损害城墙安全的行为都在被禁之列。需要利用西安城墙拍摄电影、电视、广告和其它音像资料或者举办大型活动的,必须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管理机构可以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

关于保护资金来源,当地将商业开发与古迹保护进行“打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