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国时期最大寺庙获修

愿生寺位于埂子街146号,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这里居住着100多户住户,整个大院内满是简易棚户和乱搭乱建。记者昨天走进埂子街这一古建筑时发现,施工人员正在拆除、装载施工脚手架,并将脚手架搬离施工现场。古寺庙修缮后面貌焕然一新,与半年前相比,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民国时期最大庙宇

愿生寺位于小秦淮河东的埂子街北首146号,坐东朝西,正门外两边砌有八字墙,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昨天还未进寺庙,正在路边给愿生寺拍照时,附近的热心市民便给记者讲起了愿生寺的前世今生。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愿生寺占地约5000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约1650平方米,为木结构。愿生寺系扬州城内建造的最后一座寺庙,民国十九年,扬州首富盐商萧云甫之妻出资兴建了愿生寺。愿生寺同时也是民国时期扬州建造的最大的庙宇。全寺计有房屋近90间。庙房分为4进:第一进为山门殿,是一幢上下各5间的楼房,正门上方砌嵌着一块“愿生寺”石额,对面是照壁,门前置石狮一对;第二进为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各建3间厢房;第三进为藏经楼,上下各4间,两边有过道,楼前两侧各建厢房2间;第四进为3间翘角壁房,后面两侧各开一个有过道的后门。据附近年纪大一点的居民说,旧时愿生寺东南角有一个后门,直通达士巷谢总门。

愿生寺山门殿与大殿之间的天井两侧设廊房,与前后殿房相连,大殿与藏经楼之间的天井两侧亦设廊房连接,后殿房是主轴线上最后一进房屋,其中轴线偏于前殿房之北许多,其南北两侧对称建有两层串楼,串楼与后殿房之间用廊房连接,廊房内设门通往寺东。寺院北端的西侧建有明代楠木厅。

扬州再添文化旅游景点

记者走进寺庙后发现,经过修缮,这一古建筑器宇轩昂。建筑从埂子街向东延伸排列,两边复建了楠木大厅、藏经楼、居士楼等,整个古建筑群古色古香、浑然一体。

埂子街边上的三门殿墙壁上题写着“愿生禅寺”四个大字。从前往后,建筑主线上分别是三门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以及居士楼、僧寮楼等,而在旁边,则复建有楠木厅、接待室等,三门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建筑气势恢宏,每座建筑上都悬挂着很多风铃,昨天风大,离得很远就能听到风吹铃动的“叮当”声。在院子里,已经摆放了香炉,而在大殿里,已经制作好了基台,准备安放佛像。一期修缮工程已全部完工,经过修缮后的古建筑全部恢复了原貌,“活力再现”。

所有工程完成后,愿生寺将是市民信善祈祷的场所,也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为扬州再添文化旅游景点。

修缮保持历史人文生态

愿生寺是如何修缮的?施工人员介绍说,修缮过程极为小心细致,力求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保持其历史的、人文的、生态的状态。

据了解,在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依据历史文献,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具体来说,在修缮中,对现存房屋按照“原有的形制,原来的风格,原来的材料,原先的工艺”进行修缮,保持其历史的、人文的、生态的状态。拆除不属于原有建筑的披房等,将地面、路面的基土降至设计高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青砖墙体和古式木装修。原墙局部倾斜、歪闪、鼓肚的部位采用局部拆除的方法进行修缮,保证整面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需要揭顶大修的房屋按照修缮程序,依次拆卸房屋的瓦、木椽。瓦等材料拆卸下来后分类码放整齐备用,木椽拆卸后,在清理木椽上的铁钉和其他附属物后,分类摆放整齐,同时检查、剔除因腐朽、受虫蚁侵害和挠度过大而失去承载能力的构件,并统计完好的和损坏的构件的数量和规格,作为修缮备料的依据。

在整个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原先结构和布局进行修缮,保持了原来的平面布局和风格,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形式和特征,使用了原来的建筑材料,力求保持构件原来的质地,保持原来的传统工艺手法。

楠木厅是最早会馆遗存

作为愿生寺的下院,留存下来的三间楠木厅相当珍贵。

楠木厅是古建筑中的奇葩。记者昨在愿生寺看到,西北侧有一处楠木厅建筑,与其他恢复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楠木厅的梁条十分粗大,一根木料就有上吨重,而木料旁边的装饰雕花也十分精细。据介绍,愿生寺是民国建筑,保留的楠木厅是当年旌德会馆遗存,为清代早期建筑。

安徽旌德人擅长经商,其中以旌德盐商和书商最为著名。明清两朝,扬州是旌德人重要的经商目的地。旌德会馆是扬州最早设立的会馆之一。旌德会馆广置房产作为投资,埂子街上的楠木厅就是当初购置的房产的一部分。古建筑专家赵立昌研究过旌德会馆的部分房产资料,认为这是扬州保留下来的一处重要的楠木厅。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