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玉麟之子盗掘庆陵“哀册”揭秘(组图)

辽宁省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不少辽代庆陵中的“哀册”。这些国宝级文物出自于哪儿,又是如何辗转来到沈阳的?且听这些“哀册”的传奇故事——
辽朝三代帝后同葬庆云山中
皇帝、皇后死后,在“发引日”行遣典礼时,把由继位“嗣皇帝”宣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在玉简上,用金丝、银丝连缀成册,盛于石函之内,埋入陵中,名为 “哀册”。“哀册”的内容,主要是论定死者生前的功绩等。历代“哀册”材质,有玉石、木板等。但是,辽代庆陵“哀册”,则为石质,呈“墓志”形状,但又与 “墓志”形制相区别。辽代庆陵“哀册”,下为仰斗式、上为覆斗式,分别镌刻契丹、汉两种文字。
从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辽代起,到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为金兵追获为止,辽代在历史上存在了210年,历经9个皇帝。辽代庆陵埋葬的,是辽代第六、第七、第八位皇帝及其后妃。
辽代庆陵,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阪镇北70公里,白塔子乡北面大兴安岭中,古称“庆云山”。
《辽史·地理志》载:辽代第六位皇帝圣宗耶律隆绪,驻跸庆云山时说:他死后应当埋葬于此。此后,辽代三代皇帝均葬于此:圣宗耶律隆绪及其后妃的墓葬,为 “永庆陵”;第七位皇帝兴宗耶律宗真及其后妃的墓葬,为“永兴陵”;第八位皇帝道宗耶律洪基及其后妃的墓葬,为“永福陵”。三陵各距约0.5公里,统称为 “辽庆陵”。

辽代庆陵“哀册” 堪称稀世珍宝
据介绍,辽宁省博物馆现存辽庆陵 “哀册”共15石,有圣宗及其仁德皇后、钦爱皇后汉文“哀册”共三合六石;兴宗的仁懿皇后汉文册盖一石;道宗及其宣懿皇后汉文、契丹文“哀册”四合八石。 “哀册”均为汉白玉材质,呈方形,体大而厚重;册盖边长均约130厘米、厚约30厘米。
“哀册”册盖书刻汉文、契丹文,极其工整、遒丽,堪为辽代书法佳品。契丹文字是契丹贵族建国后,陆续创制出的文字,分为大字、小字两种。契丹大字早于契丹小字,直至金代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契丹文字被废除停用。
辽庆陵“哀册”中的契丹文册盖,以小篆玉箸体居多;册石以楷体书刻,略带汉字行草风格。汉文“哀册”则以小篆体镌盖,楷书体镌册石,书体雄劲,凿刻精工,不同于一般的辽代墓志铭。
其中的两合契丹文“哀册”,共有契丹文字1758个。如此众多的契丹文字,为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契丹文字研究,均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然而,这些国宝又是如何重见天日,又是如何来到沈阳的呢?

百年未遇干旱 饥民无奈掘陵
1921年,庆陵一带遭遇了百年未遇特大干旱。距庆陵以西30公里的五十家子村,农民们饥饿难耐。这时,一个姓廉的地主说:要想活命,就得挖出庆陵里的宝贝换粮吃。大家饿急了,顾不了许多,便蜂拥而上,开挖庆陵。
当年,庆陵归属内蒙古巴林右旗管辖。巴林右旗王府巡逻马队,发现了农民挖掘庆陵后,立即向巴林右旗王爷报告。然而,五十家子村归属林西县管辖,巴林右旗王爷奈何不得五十家子村的农民,只能向林西县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严办这些挖掘庆陵的农民。
农民挖掘皇陵,事态非同小可。林西县知事立即行动,一方面向热河省政府禀报;一方面责成警察局捉拿要犯,追缴文物。姓廉的地主见大事不妙,连夜溜回老家朝阳。挖掘庆陵的农民们,悉数被押到林西县大牢;文物全部收缴。

教士痴迷汉学 披露契丹“哀册”
庆陵被盗披露之后,林西县立即沸腾,人们争相目睹皇陵出土宝物。人群中,一个身穿黑袍、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在辽代道宗陵墓的“哀册”前,几乎呆了一整天。
这个洋人,是林西县大营子天主教堂的传教士,比利时人,名字叫“牟里”。牟里不仅传教,还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痴迷。他十分想到中国考察,便趁着“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招募传教士的机会,来到中国内蒙古林西县传教,开始研究辽代历史。
牟里决定,孤身探访庆陵地宫。1922年6月21日,在教友帮助下,他依次进入庆陵的三座皇陵,抄录了地宫内所有“哀册”的原文。看着这些酷似汉字、又绝非汉字的奇怪文字,牟里当时便意识到:这应该是失传已久的契丹文字。
于是,他在阴森冷冰的地宫内,连续工作了10天,终于将契丹文“哀册”全部抄录完毕。考察结束后,牟里将抄录的契丹小字“哀册”加以考释,于1923 年,在北京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加多利克公报》第118号上发表,披露了辽代庆陵契丹文“哀册”发现经过。顿时,“辽代契丹文字重见天日”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巨大轰动。

奉系热河主席 萌发盗宝贼心
然而,令人们奇怪的是:辽代兴宗耶律宗真及其仁懿皇后的“哀册”抄本公布之后,辽代庆陵中的所有“哀册”实物却神秘失踪了,一时间,成为当年的一大悬案。
1926年,在热河省境内,奉系军阀击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顺势占领了热河全境。土匪马贼出身的汤玉麟,先被任命为热河都统,后又任命为热河省主席。在治理热河期间,汤玉麟昏庸残暴、横征暴敛、纵兵殃民、任人唯亲,建立起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汤氏小朝廷”。当年,热河百姓对汤玉麟恨之入骨,称他为“汤扒皮”。
当年,汤玉麟庆祝寿诞时,一名热河文人送他一块《天高三尺》匾额,暗讽他将热河省地皮搜刮掉三尺。对于热河省能够搜刮的任何机会,汤玉麟都决不放过。刚上任不久,他就听说林西县存有一批收缴的庆陵被盗文物。于是,他便立即派儿子汤佐荣前去收缴,并萌动了盗掘庆陵的贼心。

唆使儿子盗墓 挖掘庆陵“哀册”
1930年的一天,庆陵突然开来许多军队,在庆陵附近安营扎寨、设置警戒线,不许任何人靠近,据说要在这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可是,令当地百姓们大惑不解的是,军人们非但不训练、不演习,反而整天扛着锹镐,在山上到处乱挖。
这便是汤玉麟儿子汤佐荣,率领的陆军36师官兵。为防止走漏消息,事先,汤佐荣对庆陵陵区进行了严密封锁管制。汤佐荣亲率工兵营,用炸药炸开了三座皇陵地宫门,挖开了皇陵长达百余米的墓道,动用土石方量达几百立方米。可是,盗挖皇陵的结局却使汤佐荣大失所望:历经多次盗掘,致使皇陵内珍宝大量流失,惟余沉重得难以挪动的帝后“哀册”,以及木结构仿宫殿梓宫建筑。
常言道:“贼不走空”。动用了许多兵力物力,汤佐荣岂能甘心?于是,他命令士兵们将三座皇陵的木护板全部拆掉,动用了几十头黄牛牵引,硬将皇陵宫殿梓宫拉散;将十几方重达几十吨的“哀册”,用滚杠拖了出来。这些皇陵宫殿梓宫木料、“哀册”,装了60多辆牛车运走。木料运到开鲁后,换了小米充作军饷;“哀册”拉到热河省主席官邸。
1931年9月,汤玉麟动用200余辆汽车,将在热河省搜刮的民脂民膏运往天津租界;而将众多粗大笨重的辽代庆陵“哀册”,运抵正在兴建的沈阳“汤公馆”收藏。
汤玉麟逃到天津之后,整天躲在天津租界内惶惶不可终日,终于1937年5月病死天津。
列入“缓迁之列” “哀册”侥幸留下
据刘振鹭《辽永庆陵被掘记录》载:1912年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庆云山一带为辽代帝王陵寝。1913年,当时的林西县县长,率人在林东一带勘查垦地,读到陵寝碑文时,才知道此地为辽代圣宗陵寝。
1930年春,有人自称是奉天省专员,派人前来发掘庆陵,并将陵内“哀册”掘出,运至奉天。当时“途间防范严厉。”后来得知,那名“专员”,便是奉系军阀、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儿子汤佐荣。
沈阳的“汤公馆”,坐落在和平区十纬路26号,始建于1930年,1931年停工,1934年续建竣工,为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汤公馆” 占地面积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众多辽代庆陵“哀册”运抵沈阳后,一直深藏于“汤公馆”深宅大院之内,不为人知。
1931年,“汤公馆”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后改称“古物馆”。1948年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东北文物迁运保管委员会”,将“古物馆”所藏大批珍贵文物,尽数运往北京。由于辽代庆陵众多“哀册”体量过重,不便运输,于是便被列入“缓迁之列”,侥幸留存于“汤公馆”之中。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汤公馆”成立“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馆;1959年,改为“辽宁省博物馆”。这批辽代庆陵“哀册”,便始终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之中,直至公开展览,终与广大观众见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