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祠堂变胡同菜店 “公车上书”旧地成大杂院

“公车上书”旧地如今已是大杂院古祠之殇

道光年间的“谏草亭”被翻盖的房屋“包裹”,只露出亭子顶

坐落在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杨椒山祠(松筠庵)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它曾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杨继盛的故居,也是“公车上书”前,康有为与1300多名举人聚会的地点。

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它,如今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成了大杂院,文物古迹受损严重。

近日,记者走进杨椒山祠,探访残存的历史古迹。

现状500年祠堂变胡同菜店

从达智桥胡同东口向西走,记者竟两次让这处明代故居从眼皮下“遗漏”。它那青灰色、巴掌大小的“杨椒山祠(松筠庵)”字样,显然没有周边“××串吧”、“××超市”显眼。

祠堂门槛上坐着一位正在卖菜的大姐,门里门外摆放着各种蔬菜。

通往后殿的青砖路已被红砖和水泥砌的墙堵死,院内仅一米宽的过道两侧加盖了厨房或煤棚。“这院子可有年头了,好几百年了。”看记者对祠堂好奇,大姐主动说了一句。

康有为办公室被“瓜分”

走进祠堂,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简易板房,它们之间的距离只能容得下一人行走。整个祠堂的半空被“错综复杂”的电线和晾衣绳罩着,像是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住在这里的老人回忆,刚解放那会儿,杨椒山祠里还有假山、花园,正门有石刻匾额,正堂内有塑像,还有道光年间在祠堂西南角建的“谏草亭”。

而今,亭子和连接亭子与主屋的长廊已被改建成住房。“谏草亭”也只露出一个亭子顶。

亭子不远处有两间木房子,据说它们是当年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使用的办公室。是“公车上书”前康有为与1300多名举人聚会的地方。

如今,两间木房子早已被分成了数间小房子,只留下约1米宽的过道。

杨椒山祠内的房屋被居民们装修后居住

加盖房屋使院内过道狭窄,猫可以轻而易举地跳过去。

历史1941年交小米做房租住进祠堂

躲着身边堆得半人高的蜂窝煤堆,顺着七拐八拐的羊肠小道,往里走50米左右,算是走入祠堂的后殿。

住户吴奶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70年。她告诉记者,1941年全家从山东逃荒到北京,每个月交四五十斤小米做房租入住了祠堂。那时候,10岁的她跟着父母搬进祠堂后殿一间40多平方米的屋子居住,祠堂里没有别的住户。

解放后,祠堂归原宣武房管局所有,房租从交小米变成了交现金。如今,依然是交房租,每个月45.6元,一年的房租才500多元。

从1982年开始,政府部门不再允许新住户搬入祠堂。老住户们也传说要搬出祠堂住进楼房。“都快三十年了,希望能早点搬出去。”吴奶奶说。

杨家后人曾提议修缮

据吴奶奶回忆,祠堂里原有4块嵌在墙里的石碑。后来经过几番改建,其中的三块没有了踪迹。现在仅存的一块石碑位于吴奶奶家对门的墙壁上。

“我小的时候看过那些石碑上的字,现在只记得石碑上规定祠堂办聚餐时,女人不能入座,别的还限制什么没什么印象了。”吴奶奶说。

吴奶奶介绍说,十多年前,一位自称是杨椒山第十七代传人的老先生曾经来过,他曾提出希望对杨椒山祠进行修缮。

未来新西城将“抢救”名人故居

采访中记者发现,杨椒山祠的历史已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只知道这是处老房子。

在市文物局2006年到2008年公布的本市54处存在安全隐患较严重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杨椒山祠榜上有名。

根据本市今年11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新西城区将加强抢救腾退修缮名人故居的工作,对名人故居实施保护性利用。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杨椒山祠内能再闻鸟语花香,再观亭台楼阁。

历史背景

杨椒山祠(松筠庵),是明代进士杨继盛的故居。清乾隆年间改为祠堂。

公车上书: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国内各阶层人士反对割地讲和。

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松筠庵举行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力主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主张。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