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修缮换新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栏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应地,如何有效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西安实际,直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的难题,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充分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优化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将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共赢,堪称我国乃至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专栏,逐一解读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以飨读者。

“外表蓬头垢面,内涵气象万千”,这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前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70年前,河南人遭受大水灾,沿铁道逃荒到这里就住了下来。从那时起,这一片面积巨大的昔日皇宫成了难民的家园,被西安人称为“道北”。

如果没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而是继续对这一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古遗址进行被动保护,那么,这里将依旧持续着每天10万余工作和生活在遗址之上的人们,对遗址的蚕食和破坏;这里的众多居民也将依旧蜗居在几平方米的棚户中,带着对西安其他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羡慕和渴盼;也极少有市民了解或关心,被誉为“丝绸之路之东方圣殿”的大明宫,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这一切,伴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终于庄严地画上了句号。

让群众乐于接受遗址铭记历史

许多年来,大明宫遗址一直蜷缩在古城西安东北的凋敝角落里,少人问津。人们只知道,“道北”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许多人“宁睡城南一张床”,也“不住道北一间房”。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蓬头垢面”的遗址,让市民和游客兴致勃勃而来,理解和认识其内涵的“气象万千”?又该如何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让“道北”地区的居民切实享受大遗址保护带来的巨大实惠?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启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即在创新性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对大明宫遗址区19.16平方公里实施“整体拆迁,整体规划”,实现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其核心项目的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大明宫遗址公园让我感到震撼,让我对中国历史尤其是盛唐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开园2个月至今,大明宫遗址公园共迎来230多万名国内外游客,其中遗址密集的中心保护区有21万游客。公园工作人员在与游客交流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感慨。

建设遗址公园将更好地保护遗址

“我们对遗址保护做了充分的论证,未搬迁前每天有10万人在遗址上生活和工作,相当于每年3700万人次的游览压力。开园后,我们预计的年付费游客总量在200万人次左右,平均每天只有5000人次。此外,我们还通过多种措施调节客流,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大明宫保护办有关负责人称。

大遗址保护已经成为当代文物考古和城市发展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出发点、根本要求就是要保护遗址,传承文明,其所有的建设都是在经过认真考古勘探之后,确定没有遗址、遗迹的前提下进行的。以丹凤门为例,建设中采用轻钢结构,在原遗址上加了一个保护罩,轻钢结构基点距离遗址还有一段距离,确保遗址不受破坏。

同时,遗址公园还采取了很多具有国际水准的遗址保护展示手法。保护展示工程借助现代科技,对夯土层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遗址能够传承下去;紫宸殿通过轻钢和原木勾勒出宫殿轮廓,用大树丰满主体,方案很生态;利用高科技影视作品阐述文化遗产,3D IMAX电影《大明宫传奇》将盛唐辉煌和大明宫历史生动展示给世人,其最宽广的视野、最清晰逼真的图像、最震撼的音效、最身临其境的效果让游客看后直呼“过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创举,其保护展示手法,既具有东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也有国际大遗址保护的先进经验。”

50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基本探明了大明宫遗址的规模、范围和布局;重点发掘了麟徳殿、含元殿、三清殿、太液池、丹凤门等一批宫殿、宫门和城墙遗址;基本上把掩埋地下1300多年的大明宫又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人们能够充分领略和享受到“开放、包容、和谐”的大唐文化。因此,有人质疑: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开放,会不会影响对该遗址考古的进程?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西安研究室主任安家瑶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她说,遗址公园开园后,考古工作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始。已经发掘的,如果按面积来说还不到1%,没有发掘的还很多,或可持续20年、50年,或可持续100年甚至几百年。这种工作同时将作为一种景观向游客展示,满足他们深入了解历史的需求。

他们将成为最幸福的人群

居住在大明宫遗址之上的“道北”人曾因生活贫穷而缺乏尊严。那里曾有2.5万户棚户区居民,占全市总量的2/3。

“我曾经以为,自己可能会在破破烂烂的房子过一辈子了。”曾在“道北”居住了30多年的陈玉秀坦言,过去,由于居住条件差,连上厕所对她和邻居而言都是个头疼事。

百姓的需要就是政府的职责,不能为了被动保护遗址,让百姓受苦受穷,远离幸福,要让遗址保护造福人民群众!这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启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初衷。

“政府承诺30个月回迁,我们很快就会回到公园西边、离原来村子200米的地方就地安置。”遗址区原居民何来生告诉记者,他们家七口人拿到几十万元的补偿款,分到五套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楼房和14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咱沾了遗址公园的光。”何来生很高兴。不仅如此,美丽的遗址公园将成为他们闲暇休憩的最佳场所,他们将从最初的缺乏尊严者一跃而成为古城最幸福的人群之一。

“我们严格践行‘30个月回迁’的承诺。现在,3处拆迁安置小区已经基本建成,明年元月份首批回迁居民一定能喜迁新居。”西安曲江大明宫保护办主任周冰称,10万搬迁群众中8万人都将首批回迁。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