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召开 修复方式遭质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批出土待修复文物首次亮相。

圆明园首批20件文物已完成修复,但文物专家却对修复工艺提出质疑。昨天,“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召开,文物保护专家和修复专家对修复的20余件瓷器进行了评审,对相关修复工艺提出质疑,同时也为第二批圆明园修复文物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据了解,首批修复文物属明清民窑瓷器,通过“白石膏配补”、“配补处描金”和“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修复”三种工艺进行尝试性修复。

缺陷一:描金破坏历史信息

与会专家在仔细观赏了修复完成的瓷器后,对采取描金修复的文物提出质疑。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指出,描金修补色泽上相对美观,但无法展现圆明园文物的沧桑和历史感。

缺陷二:修复竟以假乱真

一件名为“五福捧寿”的青花盘残件,修复人员根据该残件保留的三支蝙蝠图案为参考,绘制出缺损的两支蝙蝠。专家认为,这种修补不符合修复文物真实性原则。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军指出,在没有确实依据的情况下,修复应按补白的形式出现,或者保持原有的破损,不能以假乱真。

缺陷三:修补石膏太粗糙

专家认为此次用白石膏修补的瓷器,石膏颗粒稍大、过于粗糙。专家指出,明清瓷器做工精致、细腻,修补时应尽量采用细致石膏,才能更接近瓷器的质感。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