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布达拉宫因"压力"太大 欲设"替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游客游览布达拉宫。

日前,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表示,为缓解布达拉宫游客过多的问题,拉萨将建立“微缩布达拉宫”,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展示出现有的布达拉宫的风采。

■游客剧增对文物保护带来挑战

秦宜智介绍,目前布达拉宫一票难求的情况已经日益明显。正常情况下,布达拉宫一天的容纳量一般在1400人左右,但是在旅游旺季,有的时候一天参观的人数达到了6000多人。

据统计,去年西藏接待了180万游客,其中有69万人次参观了布达拉宫。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游客量更是大幅度增加。古老的布达拉宫现在已经不堪重负。单说众多游客的体重,对于高115米、土木石结构的13层的古建筑来说,不但会造成椽子木下垂或开裂、折断,墙体下沉或鼓闪、松动等,而且对地基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肖传江介绍,为了缓解布达拉宫的压力,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去年布达拉宫管理处一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保护布达拉宫,一方面把每天进入布达拉宫的人数控制在2300人,每20分钟放100人。同时建议每位游客在宫内至多停留一个小时。

■考虑建设一个“微缩布达拉宫”

如何解决游客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秦宜智表示,政府不会再考虑通过提高票价的方式来缓解人流,“如果我们总是一味限制人数,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不公平。”

秦宜智透露,拉萨市相关部门正考虑建设一个“微缩布达拉宫”,通过声光电等形式,还原现有的布达拉宫内的面貌,让游客可以看到一个活灵活现、如同真实一般的布达拉宫。

对于这一计划,肖传江补充说:“微缩布达拉宫”其实是一个珍宝馆。届时会把布达拉宫中的一部分文物搬进去,让游客通过参观珍宝馆,领略布达拉宫的风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流布达拉宫游客的目的。

秦宜智表示:“关于投资规模、建设的具体情况等,目前正在做有关的规划。但可以确定的是,投资的资金肯定远远低于现有的布达拉宫。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开工。”

“微缩布达拉宫”能否真正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秦宜智表示,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至少能起到一种补充作用”。

■仿建景观无法真正分流游客

“‘小布达拉宫’无法实现真正的游客分流,最多只是让部分游客在原址的停留时间缩短一些,但无法对原址做到完全的替代。”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说。

刘教授认为,一座古建筑是否值得仿建,首先要看其仿建的可能性有多大。布达拉宫里面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非常复杂,仿造起来困难很大,可能性很小。

其次,由于布达拉宫让人参观的就是文物和建筑的混合体,其禁止参观的部分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里面的文物仿制起来都非常难,且耗资巨大,因而无法展现给观众更多的内容,所以也就没有仿制的必要性。

第三,即使真有一个仿建好的布达拉宫,花了上万元费用专程赶到西藏游览的人们怎会甘心在真迹就在咫尺的情况下只看到一个仿制品就满足?人们最终还是会到真正的布达拉宫去游览。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