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礁1号”沉船见证古代“丝绸之路”

“华光礁1号”沉船是中国目前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此次发掘出水珍贵文物近万件。

一艘古代沉船,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次远海探秘。3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下考古人员,历经55天的艰难探索,结束了在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首次大规模远海考古。《瞭望》新闻周刊获悉“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的成功探秘,将在深海里沉寂了800多年的历史文化瑰宝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一次大规模远海探秘

华光礁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中国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了“华光礁1号”沉船。

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初步试掘,出水文物约1800件。时隔8年,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组建的2007西沙考古工作队,开始正式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华光礁1号”沉船是中国目前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4米,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

据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但是,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此次西沙考古队仅采集了部分标本。

张威对本刊记者说,像此次“华光礁1号”这种全面的发掘,是在远海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对一个沉船遗址进行的完整的揭露。他表示,如果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华光礁1号”将是中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出水珍贵文物近万件

在风浪和泥沙的冲击下,整个“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像一片废墟。历经近两个月的探索和发掘,考古人员终于采集到不少完整的文物,判定这是一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

此次“华光礁1号”发掘从3月15日开始,历时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产的陶瓷器。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

这些瓷器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有的瓷器上画有仙人、仙鹤,有的装饰着各种花纹,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碗、盘、碟、壶、盏、瓶等文物都是古代的外销瓷器。出水的瓷器虽然有不同的类型,但是每一种类型都有大量相同瓷器。考古人员由此确定,这艘沉船是一艘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它所运载的货物全是销往海外的民间生活用瓷。

迫不得已的抢救性发掘

自被渔民发现以来,“华光礁1号”多次遭到非法盗掘。为了获取暴利,一些不法分子采取野蛮手段用炸药炸开沉船表面,非法打捞出大批瓷器,对沉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断绝盗掘者的疯狂欲望,挽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古人员对“华光礁1号”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近年来,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他们在南海的行动尤为猖獗。在近些年的海外艺术品拍卖会上,“水捞文物”纷纷以天价成交。

张威介绍说,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其中北礁的四处新遗址中已经有两处被盗掘。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拓展,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将显得更加日益重要,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内容也将成为临近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的课题。

“此次西沙考古,相信是继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之后,中国率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保护工作的又一示范项目。”张威呼吁中国应尽快加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国际合作制止盗掘中国古代沉船与文物的行为。

见证古代“丝绸之路”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条文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 据了解,“华光礁1号”是一艘迷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伴随着大量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据专家推测,仅在南海就有2000条以上的古代沉船,其中大部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商船。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此次从“华光礁1号”发掘出水近万件南宋时期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贸易的繁盛。“‘华光礁1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限制,我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而此次远海发掘对全面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

沉船谜团有待再探索

据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介绍,此次考古挖掘出来的瓷器,将由海南省博物馆进行清水洗盐,然后与国家水下考古中心一起运用高科技手段清理。

“华光礁1号”古沉船虽然已经被揭开了面纱,但是它现在仍安静地躺在海底,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虽然是南宋时期的一艘商船,虽然运载着无数的陶瓷器,但是它究竟从什么地方来,又要驶向何处?为何会在西沙群岛的华光礁沉没?它到底还承载着哪些古老的记忆?

谜团仍未完全解开,考古人员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考古队将尽快提出船体保护方案,力争年内打捞船体,使“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完成得更加圆满。

海南省文体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亦平说,这次最大的发现是“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保存还比较完整,但由于微生物入侵,船木比较松软,考古队将首先对船体进行加固,然后做好船体出水后的运送和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后,最快今年秋天,将联合有关部门进行船体整体打捞。

水下考古史上最严谨的一次发掘

据介绍,此次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进行,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在探查了解了遗存分布状况后,以中心凝结物为中心,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直至船体下深3米余。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单位予以编号记录、绘图、摄影,扰乱层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采集编号整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处理。

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船体上部目前仍有多处大型的凝结物叠压,经过近50天的工作,绝大部分遗物提取完毕,凝结物保持原始状态,发掘现场回填保存。

近年来,中国在近海地区的水下考古行动频繁。2006年,水下考古研究人员对福建海域的“碗礁1号”进行了发掘。今年4月,广州打捞局和广东省文物部门启动了对一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南宋沉船的整体打捞工程。

张威说,“华光礁1号”和“南海一号”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两颗明珠。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考虑,它们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都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但由于“南海一号”在近海,“华光礁1号”在远海,所以此次对“华光礁1号”的发掘难度更大。

水下考古走向成熟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关强说,目前中国在西沙已经有两处国家保护单位,“甘泉岛唐宋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可见国家对水下文物保护的重视。

据了解,“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项目,是中国海疆考古“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此外,南沙群岛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和发掘,中国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全国海域水下文化遗址线索和资料收集研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及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站建设等也在计划之中。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从1987年起步,开始填补中国水下考古的历史空白。中国水下考古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历经2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基本和国际一流水平相当。从近海勘探到远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在逐渐成长,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成熟阶段。现在中国的水下勘探、潜水等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通过在辽宁、福建、广东等一系列水下考古作业,现在中国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工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考古人员李滨也是这次参加西沙考古的人员之一。他告诉本刊记者,他从1988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将近20年的水下考古经历是他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李滨说,“队伍不断壮大,设备不断更新,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这就是我20年来水下考古的最大感受。”(《瞭望》新闻周刊 周慧敏)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