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专家:广州应担起“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重任

尽管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已不再是某个城市的“特权”,但长于考证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在提升海上丝路的学术价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广州应改变目前狭隘的仅视文物为保护对象,而不注重其文化传播观念的内涵的做法。

信息时报:古代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马明达: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元代时,虽然广州作为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依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初、清初实行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的局面。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信息时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与海外的民族交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达明: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通过交流产生新的文化多元风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怀圣寺内的光塔,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怀圣寺附近的“蕃坊”聚居了12万外侨。此外,还有清真先贤古墓,它是以赛义德艾比宛葛素为首的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每年广州春秋交易会期间,都会有很多阿拉伯商人来此处朝拜。

信息时报:广州宣传海上丝绸之路还需做出哪些努力?

马达明:之前我在甘肃做敦煌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对比之下,深感广州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远远不够,存在一种狭隘的观念,就是对于文物仅仅重视其保护工作,而不注重其内涵的文化传播。

此外,与泉州多引进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不同的是,广州一直鲜有动作。广州应该借亚运春风,广泛宣传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古港地位。而有关“南海一号”的学术研讨,更应该引到广州来。广州应担当起诸如“申遗”等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活动的重要责任。对于现存的遗址,应提升其学术价值,而不仅仅视为旅游资源。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