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古井如此无助 长沙古井从3700口锐减至80口

  什么叫“背井离乡”,井就是我们的家园,保护井,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长沙市德雅村居民程大安
  
  不少古井被人为破坏或填埋,本报联手长沙市文物部门开展保护古井行动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市民纷纷致电本报,提供有关古井的线索。面对日渐消失的古井,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再不保护古井,我们的城市就会失去自己的根。”
  
  护井如此无助
  
  8月15日上午10时许,长沙市天心区化龙池巷旁的一处工地上,一名工程负责人指使手下的施工人员启动挖土机挖一口古井。“把那里的土挖开,我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古井旁写有“此有古井,严禁动土”的牌子在烈日下显得如此无助。
  
  此时,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周围开展工作。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见状,大声呵斥:“你们敢挖下去!”工程负责人吓得差点摔倒,赶紧叫施工人员住手。
  
  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早在6月底,文物部门就发现此处工地有7处汉代古井遗址,曾3次阻止建筑方在此施工,但古井还是被施工方摧毁了。
  
  正被一口口挤掉
  
  长沙市政协委员罗斯旦告诉记者,长沙古城原是个多井的城市:“有自然形成的泉眼井、随意开发的敞口井,丁字湾麻石砌成的单眼井、双眼井、四眼井。”据他介绍,根据长沙城市建设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市有水井3700多口,遍布城区的1700多条大街小巷,平均每条街巷就有2口以上的水井。“但我在2003年寻遍长沙大街小巷,能够找到一点迹象的古井不到80口,能够使用的60来口。主要分布在易家坡、坡子街、潮宗街、西湖路、堂家湾、德雅村、化龙池和鱼塘街等老城区的街巷里。
  
  “有的井因为当地居民使用得多,注意保护,井的水质还比较清澈。”罗斯旦显得忧心忡忡,“但井碰上房产开发商和基建,就难以在城市立足,其生存空间正一点点被挤掉,去年又有10多口井相继被填。”
  
  “虽然我们这里的4口古井文物部门都竖了牌在保护,但还是被破坏了。”化龙池巷居民杨恢华无奈地摇摇头。“这里的9口井被填得只剩下1口了。”
  
  井也是城市的根
  
  “潘家坪幸福桥的‘鸳鸯井’,原是开福寺十六景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城市基建,井的泵房和井台先后被毁,鸳鸯古井也被废弃。如今鸳鸯井被糟蹋得令人气愤,旁边搞了个单车棚,很邋遢,一直没法恢复。”罗斯旦显得十分气愤,“现在有的房产开发商根本意识不到古井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他向记者分析,在一些开发商的眼中,井只是一个取水的设施,既然现在居民用上自来水了,古井也就可有可无了。加之由于一些水井修筑的年代不详,更让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它不是远古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少文物价值,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潮面前,拆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一件东西,它是不是文物,具不具有价值,并不在于其年代之久远,而在于它在一个时代中所带有的里程碑的意义。更何况,长沙幸存的井至少也有70年的历史了。”一直致力于古井保护的罗斯旦痛心疾首,“它(古井)和所有文物一样,都是城市的根啊!”(长沙邓先生提供线索奖励50元)
  
  彭家井—四眼成"独眼"
  
  “井就在我家房子前坪里,我小的时候,大家四五点钟就起来排队打水,远一点的居民就嘱托我妈妈舀一桶,然后给几吊铜板当水钱。”8月15日,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巷居民李灿杰兴奋地向记者回忆道。
  
  李老今年已经77岁了,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夜傍晚,居民就会带着凉板从四面八方赶来,妈妈会预先提水将庭院洒湿,大人们就坐在一起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张家长李家短。“有一位爷爷专门给我们小孩子讲蛇、蜈蚣成精的故事,小孩子们吓得晚上睡不着,但第二天照样缠着他讲,因为开心啊。”
  
  长沙市文物专家、政协代表罗斯旦介绍,彭家井是一口四眼井,井旁立有石碑,原名盆沙井,俗称彭家井。彭家井因修建人彭祖享龄八百的传说得名,可以考证的历史有800多年,彭家井曾养育了方圆几十里的居民。如今,彭家井的三口井眼已被水泥封死,一个井眼被盖下水道的铁盖封住。井栏被杂乱地丢弃在马路一旁,上面几尺深的井绳勒痕清晰可见。
  
  “水还是很清咧。”揭开铁盖,李灿杰吃力地弯下腰,探头窥探井水。“糟蹋啊,糟蹋!”李灿杰一声叹息。记者看到,阳光斜射进井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井壁的青苔,但井水上漂浮着不少废弃的塑料瓶。
  
  化龙池“独苗”—每次翻修都是生死劫
  
  8月15日,记者穿过化龙池巷,转入一米多宽的仁路里,在7号民宅的拐角处,看到一口湿漉漉的单眼井像个害羞而美丽的姑娘一样,在青苔、麻石砖的环绕下展示着她的容貌。“只有这根‘独苗’了。”7号民宅的主人———74岁的梁爱华像抚摩自己孩子般抚摩着井旁的吊桶,眼里充满怜惜。
  
  据邻居介绍,小巷里的不少房子在上个世纪曾经历过3次翻修,每次翻修时对于这棵“独苗”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历练,因为翻修时废弃的砖头一不小心就会把它填埋。每当这时,梁爱华就会在井旁大声呵斥,用长棍和铁桶将掉进井里的废砖一块块捞上来。
  
  梁爱华的爱井护井终于感动了小巷里的居民,大家也开始注意保护起井来。“从来不往里面丢弃菜叶,更不用说垃圾了。”这口井得以保存下来。
  
  德雅村古井群—"龙"身断,9剩3
  
  “我们这里曾有一个九口井组成的古井群,呈‘龙’形排列,可惜现在只剩下3口了。”8月15日上午,在长沙德雅村212号前的双眼井旁,正在提水洗衣的64岁老人吴秀芳对记者摆了摆手,显得十分伤感。
  
  吴秀芳家门前的井位于“龙头”位置,旁边曾有一个基督教堂,因而又叫“教堂井”,是古井群中历史最久的。“起码有200年的历史了。”
  
  一直为这个古井群的保护而四处奔波的58岁的程大安介绍,教堂在的时候,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礼拜时,都会特地喝一口井水,以祈求神的庇佑。
  
  一直以来,9口井旁喝着井水长大的老人对井十分珍惜,用水泥对9口井进行重新修葺,每当有不懂事的顽童往井里丢树叶时,都会遭到最严厉的责骂。“居民保护井,但建筑施工方却不断填井。”程大安指着一张她在去年被填的“姐妹井”旁拍的照片,显得十分伤感。
  
  她告诉记者,现在她的身体很不好,自己有生之年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个古井群不要再出什么意外了。“现在一些没有井的城市都在纷纷打井以增景观,而长沙这么好的井资源和井文化,何不好好加以利用呢?”
  
  邻居们告诉记者,只要小区一动土,程大安的神经就绷得紧紧的,成天担心井群的命运。
  
  “什么叫‘背井离乡’,井就是我们的家园,保护井,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突然,记者明白了程大安内心中对井的那份深情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