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不可移动文物共54200处 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码头、梯田、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苏式建筑……这些原本人们司空见惯的、似乎与文物毫不沾边的东西,却有可能真的就是一处我们身边的文物。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大延展了文物的时间划定范围,使我省的新文物数量大幅上升。日前省考古研究院透露,截至6月30日,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4200处,数量居全国第三。

时间放宽 近现代文物急剧上升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是2007年启动的,目前在我省已进入野外调查阶段。由于这次普查中,将文物的界定时间延至20世纪末,使得大量的近现代文物涌现出来。

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朱小南告诉记者,在1982年启动的前一次文物普查中,确认文物的年份划定在1840年之前,即在此时间之前的才算文物、才纳入普查范围。1988年普查结束时,我省共调查出文物保护点28000多处。

但在本次尚未结束的文物普查中,我省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4200处,其中新发现文物42831处、复查11369处、调查消失文物2455处。专家预计,上述4个数字随野外调查的深入,还将继续上升。

“文物即文化遗物的意思,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纳入文物的范畴。”朱小南举例说,比如位于成都市二环路边的量具刃具厂的红楼,它是解放初期由苏联专家援建的,多年来从没有人把它当文物看待,在“三普”中,文保人员按新标准,将其列为新发现文物加以保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成都市九眼桥附近的原成都机器局旧址。据朱小南介绍,成都机器局修建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由于之前未被纳入文物进行保护,旧址现已建起了座座高楼,只剩下一截围墙和一小处碉堡。

外延扩大 活态遗产也要保

随着文物外延的不断扩大,“三普”中首次有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并且,还首次有了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的概念。

“丝绸之路、红军长征路线、剑门古蜀道等,都属于文化线路。”朱小南透露,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国家,明年就将联合将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而文化景观,则指以前由人类创造、且至今仍在利用的文化遗产,也称为活态遗产或动态遗产。“特定的一些如农田之类的文物,都可算作此列。比如泸州张坝桂圆林,已有近300年历史,至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属重要文物。”

此外,剑阁县秧溪公社化林大队和宜宾县喜捷公社下食堂大队等一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在“三普”中被登记为新发现文物。

省考古院专家陈德安认为,这些新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体现典型的历史背景,对后来人有所启示。保护这些特定时期出现的特点事物,可以留下最真实的历史痕迹。

朱小南认为,在新文物种类增多的情况下,今后对文物的保护方式将有变化。“现在保护文物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但很多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关,所以保护的同时要允许它变化。”朱小南举例说,比如一块被纳入文化景观的水田,它春种秋收冬蓄水,景观肯定不同。再比如对历史街区和古镇的保护,不能因为要保护它,就不让居住、生活在其中的群众家里不用自来水、天然气、卫生间等。”

针对不同的个体、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朱小南说,这三点将是今后文物保护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