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余秋雨纵论河姆渡文化

今天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浙江省余姚与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家媒体记者纵论河姆渡文化。

特意从香港赶回来参加“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首先发表了演讲。余秋雨自谦“是为袁隆平开道的人”。余秋雨连续四年担任河南黄帝学术研讨会的主席,直言“如果站在炎帝的立场上,要给为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做出过贡献的他的身后人颁奖的话,最符合炎帝心愿的人只有远古的黄帝、秦代的李冰、明代的徐光启及现代的袁隆平四人。”

“现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余秋雨表示,史前的河姆渡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它是文明跨越之前一个极其重要的生态奠基。河姆渡文化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它的宏观概括意义更大。“一个古迹发现后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中学教科书的只有河姆渡。”

余秋雨认为,随着历史观的慢慢变化,河姆渡文化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重要,它所罗列的很多历史观点,告诉全世界很多古老的东西、源头的东西在东方,在中国。

“从神农氏、炎帝、黄帝连在一起的一次宏大的奠基活动当中,都有河姆渡的名字。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袁隆平表示,从新时器时代到农耕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突破。

针对旅游和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余秋雨一再的提到了“生态”二字。他认为,河姆渡文明为什么出现在余姚,最主要的原因是几千年不变的生态。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河姆渡的威望和尊严将不复存在,其他文明如果离开了生态也将很难发展。余秋雨认为,做旅游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文化而不是旅游文化,然后才是增加一些历史文化和书面文化。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袁隆平和余秋雨以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跨越7000年,纵横全世界,深刻解读了河姆渡文化。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