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用馒头修文物 徐悲鸿作品也需“妙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省博文物维护手段新奇 馒头修文物 记者 周明佳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理这件明朝木雕用了10多公斤馒头 记者 周明佳 摄

馒头可以做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回答都集中在吃上。但在云南省博物馆技术人员手中,馒头却是修复文物的法宝。在对一件明朝木雕的清理维护中,技术人员用了10多公斤馒头,一点一点粘掉缝隙里的灰垢,让精美木雕重现光彩。近日,记者走访省博时得知,技术人员在挖掘维护手段的同时,该博物馆还不断引进维护设备。这些设备在西南片区的公立博物馆里,算是比较先进的。

用滴管吸掉青铜文物锈斑

云南的青铜器文物声名远扬,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很多在出土时就已带“病”(有害锈),所以对它们的修复和维护就显得愈发紧迫。记者走进省博后,刚好遇到技术人员正在对3只灯俑(青铜器文物)进行清理修复。只见,一名技术人员先用小型工具清除3只灯俑上的有害锈,然后用滴管吸取除氯试剂逐个点滴有害锈部位。

省博文物修复技术部主任沐蕊表示,他们使用的液体是经过特殊配制的,目的是要把包留在青铜器文物内的有害氯离子清理出来,不再腐蚀文物。但不是青铜器文物上所有的铜锈都要清除,他们也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如果全部都清除了就没有青铜文物古色古香的味道了。

徐悲鸿作品也需妙手回春

在另外一间工作室里,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对徐悲鸿的奔马图以及其他有损坏的作品进行修复和重新装裱。大致过程是先把原作品表面有污渍的地方清洗干净,再把其覆背纸取揭下,然后对画面有残缺的地方进行修补并重新托裱新的覆背纸。

据了解,除了日常的保护修复外,从1983年至今,省博每年都对文物进行两次防虫、防霉处理,投放纯樟脑到有机物质文物的库房。

首批恒温恒湿展柜装备省博

看过了正在维护的文物,记者的目光又被新购入的文物检测和维修仪器吸引。这当中有价值48万元的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它可以解决肉眼无法观测的细微变化,对文物的微观变化进行及时监测;还有平面文物数据采集系统,它可提高文物归档的工作效率和质量。4月底,省博还将引入一套用于有机物质文物的杀虫设备,其他一些设备也将陆续到位。

沐蕊介绍:“预计今年5月第一批恒温恒湿的展柜将投入省博使用。在西南片区的公立博物馆中,我们的设备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