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遗址遭盗掘 专家呼吁保护威宁中水文化遗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中水汉墓群遗址。

曾被列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遭不法分子盗掘,专家呼吁保护威宁中水文化遗存

近日,省旅游经济研究所专家到威宁自治县中水镇的中水汉墓群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考察时,对当地的中水汉墓群、鸡公山遗址、红营盘墓地等古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有关专家和当地政府都呼吁,尽快保护这些文化遗存。

据了解,中水汉墓群位于乌蒙山中段前河和后河之间的一个大河湾中,距县城100公里。据《威宁县志》记载,1978年至1979年,省博物馆专家在大河湾处的老包、独立树、梨园等小地名处,发掘清理出汉墓53座,多为汉代风格。掘出的汉墓型制有长方形土坑墓穴、极不规则土墓等,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陶器、铜器、装饰品、铁器、玉器、石器等500多件。初步认定为西南夷地夜郎山邑的文化遗存,省政府1985年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考古人员又在中水发现装有大量碳化稻谷的两个土坑,经碳14检测,这些稻谷距今已3100年左右,成为我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稻谷遗存。2004年10月,考古人员又在距中水汉墓群大约3公里处的鸡公山上发掘出300多个土坑,其中80%出土有碳化稻米,被誉为我省最早的“粮仓”。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与鸡公山比邻的吴家大坪、红营盘、银子坛等地发现多处古代墓地。中水一带的考古发掘,被列入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

据中水镇干部介绍,中水汉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存先后被发现后,当地政府对方圆数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显得力不从心,没有设立管护场所,也没有专人看护,文化遗存被不法分子盗掘的可能会随时发生。2007年,中水汉墓群曾发生过被大规模盗掘的案件,被盗掘陶罐12个、环状金属圈2个、锥状金属物2个、不规则金属片10余件。经文物部门鉴定,被盗文物中有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13件。

省旅游经济研究所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整体发掘,应划定保护区,设立保护场所。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