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 留住民族文化记忆

  当商业“绑架”文物,当保护遭遇开发……文物保护,似乎只有“出事”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下,尽管不少人已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但尚未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识。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当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时,当地铁建设、地块拆迁等牵涉到文物保护单位时,个别地区往往出于“利益考量”选择“让文物让路”。文物让路容易,但眼睁睁看着几千年的文化记忆消逝,不让人痛心吗?建立在“牺牲文物”之上的城市化,再怎么发展,都只能是一座“没有根”的钢筋城市、一片没有“过去”的水泥森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全面,即使是一些文保热心人士往往也只是把保护文物片面理解为“留住老的东西”。其实,文物保护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文化领域,还有着“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积极意义。保护文物,其目的不在于“守旧”,更在于传承,把这份属于全民族的文化记忆传下去。

  文物往往饱含着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所以,文物保护并不是简单的画一道红线,把文物“圈养起来”,供之于庙堂之高,那样,也就失去了文物保护的实质意义。而是要通过各种措施,让更多的民众在亲近文物中读懂历史,读懂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记忆。

  当然,传承的基础是保留。如果我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总是“推倒真文物,建起假古董”,时过境迁,我们的后人又将如何“寻根”?此前,南京地铁五号线为沿线文物“让路”的消息就是一次“城市发展观念”的进步。诚然,地铁的建设可以让城市“飞起来”,但沿线的数十处不可移动文物,则是更重要的城市记忆。期待今后可以有更多这样的城市发展案例,尽可能完整地为后人留住全民族的文化记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