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壁画很多已模糊有关文保部门需要关注

太平天国壁画很多已模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平天国距今已有150余年,当时曾在各地建造王府,绘有壁画,但至今仍保留壁画的地方却屈指可数。越城区现存的太平天国壁画,主要分布在鲁迅路李家台门、书圣故里探花台门、前观巷凌家台门、下大路来王殿,以及越城区偏门外的马太守庙,但很多壁画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越城区两台门还存有壁画

 

  家住越城区萧山街探花台门的李传庆老人,经常会碰到一些游客来打听太平天国壁画,因为1861年至1863年间,太平军进驻绍兴,曾在这个台门内绘制过许多壁画。

 

  在探花台门东厢房,堂正中排板上面画的是一幅彩色的云龙图案,因木质腐朽,画面有点模糊不清。但据李传庆介绍,其实这条“龙”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气预报“土专家”,一旦遇到潮湿闷热的天气,“龙”身上就会泛出一些细细的水珠,说明下雨变天的概率在增大。

 

  东西两壁描绘的是一些历史故事,有“赵子龙截江救阿斗”“张飞独守灞陵桥”“九江口火烧陈友谅”“杨六郎辕门斩子”等内容,画面中水陆交战泾渭分明,场面气势宏大,人物线条流畅,风格明朗清晰。虽经这么多年岁月侵蚀,但这些画面依然绚丽多姿,实在是一份研究太平天国史、美术史、绍兴地方史的宝贵文物。

 

  另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太平天国壁画位于鲁迅路都昌坊39号,绘在李家台门的“香火堂”前,总面积有120平方米,东西两边墙壁绘有凤凰、白象、狮、麒麟等飞禽走兽画面,气势磅礴。

 

  神话题材较独特

 

  太平天国时期为啥要绘制大批壁画?据了解,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政权。随之兴起的是建造各类府第衙馆,将壁画描绘在公堂墙壁及梁枋檩柱之上,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浓厚的封建等级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寓意太平军将士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

 

  由于“官方”倡导,加之现实需要,太平天国曾专门设置过一个绘画机构——绣锦衙,并从社会上征召一些民间画工专事壁画创作,以至于后来太平军每攻下一城一县,“门扇墙壁,无一不画”,壁画绘制之风由此盛行。

 

  太平天国的壁画主要有4种题材:一是山水花鸟和龙凤瑞物;二是各类动物,尤多猛兽;三是描写劳动生活;四是再现军事斗争壮举。但据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绍兴的太平天国壁画却属特例,主要以描写神话题材为主。例如探花台门的“辕门斩子”壁画,既有腾云驾雾图形,又杂糅进历史神话故事,这种神怪交织融合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太平天国宗教意识的反映。

 

  保护方法需借鉴

 

  太平天国壁画“隐身”越城区老台门内,但保护前景却不容乐观。探花台门壁画位于一幢木结构小屋内,杂物堆积,电线乱拉,后进还住着一对拣破烂的父女,在这里烧柴做饭,致使板壁画面因烟熏褪色不太清晰。李家台门的太平天国壁画,也有外来租户随意晾晒衣物,致使壁画出现霉变、剥落,部分画面只能根据残存墨迹依稀辨认。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起死回生”,让历经百年沧桑的壁画重新受到关注?据了解,南京市文物局在科学评估壁画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曾通过“植皮手术”修复,对严重剥落的太平天国壁画先用石膏等材料进行固定,将其从墙上揭下,再进行除菌除霉,最终让壁画“延年益寿”。对于在房梁檩子上面的壁画,则用全封闭玻璃罩保护,既防止了屋面漏水损坏壁画,也可以让壁画原景呈现。此外,还把壁画原址打造成一个“太平天国壁画艺术博物馆”,制作可触摸的“壁画电子版”,这样做都是为了更科学、更直观地保护太平天国壁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