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践行“科技+开放”模式 探索文物资源保护开发新路径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甘肃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科技手段与国际合作,让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一大批文化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子。16-4-25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里,一部名为《千年敦煌》的电影正在播放。二十多分钟,莫高窟的前世今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完影片,再参观实体洞窟,这种独特的游览方式让游客小梁印象深刻。

  小梁:光听讲解可能到最后还是一知半解的。现在先到数字中心“课”,再实地参观,了解的关于莫高窟的知识就更具体了。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现存洞窟735个,适宜开放的只有112个。除了酥碱和空鼓等壁画的“常见病”之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也给壁画带来了新威胁。在多次论证之后,莫高窟确定了每天三千人次的参观上限。但在旅游旺季,依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甘肃省的支持下,2014年,一座投资三亿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拔地而起,游客有了新体验,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也提高到了6000人次。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从管理者角度来讲,非常有秩序,洞窟的环境我们的监测结果没有太多超标的。从游客的感受来讲,也是非常好的,除了科技手段之外,“开放”是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的另一个特点。

  从十年前与美国、澳大利亚共同研究莫高窟最大承载量,到流失法国的4000多件敦煌遗书去年实现数字化 “回归”,再到今年五月份即将在美国举行的大型展览,王旭东表示,不断拓展的国际合作让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形成了良性互动。如今,“科技+开放”的敦煌文物保护与利用模式正在被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祖业把它挖掘、整理好,就是文物要保护传承好。第二把文化事业发展好,也要传承继承好。第三个就是文化产业要培育发展好。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