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农民41年前挖到文物上交,求奖励至今未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1年前献宝15件,20多年不懈求奖励,但许昌农民霍想雨得到的回复却令他大失所望。

 

  2013年10年15日,霍想雨带着他的人证来到省文物局和博物院理论。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称,如果霍想雨不满回复,可到法院起诉。

 

  挖到文物上交,却没得到奖励

 

  1975年12月3日,20岁的霍想雨在自家房屋后的柿树园,挖出15件坛坛罐罐。后来该区域被认定为西周的一座墓葬。

 

  霍想雨称,河南省文物主管部门派出的专家郑先生将这15件文物全部带走。临走前,郑先生许诺要给霍想雨精神与物质奖励。

 

  8月份,记者陪同霍想雨到郑先生家时,对方却并不承认当时许诺过要给霍想雨物质、精神奖励。

 

  省文物局认为,“虽然1982年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做出了对文物保护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的规定,但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我们无法支持您的诉求。”

 

  若觉得处理不合法,可以起诉

 

  霍想雨拿着国务院在1960年11月17日通过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来郑州理论,该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显示:对于保护重要文物有功或者捐献重要文物的单位或人员,可以给予表扬或者适当的物质奖励。

 

  “他们说的‘文物法’是1982年,确实比较晚,但在我献宝之前就有这个暂行条例了。”霍想雨说。

 

  “他如果觉得我们的处理不合法,可以起诉我们。”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付玉林称,如果法院判决文物局应当给予物质奖励,这一资金将通过向上级申请的方式,请求上级拨款。

 

  如果坚持起诉,建议行政诉讼

 

  河南志晖律师事务所李利律师认为,虽然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提到,“对于保护重要文物有功或者捐献重要文物的单位或人员,可以给予表扬或者适当的物质奖励”,然而“可以”对政府并无强制性。

 

  但她补充道,“坚持要起诉的话,可以走行政诉讼渠道。”

 

  她认为,省文物局作为行政机关,这20多年来并未给出正式回复,也就是行政行为没有完成,程序上存在疑问,违背行政法“程序正当”原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