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保单位日常维护及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婺源县博物馆馆长 詹祥生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简称“国保单位”)4295处,这一数字,对历史悠久,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显得特别珍贵和稀少,而挑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如何对其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国保单位一旦维护和管理不善而消失,受损的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本体,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中央财政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大多数国保单位得以有效的维修。但国保单位除墓葬、石窟寺等外,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特别是南方多雨潮湿,历经风雨数百年,其文物本体保存现状已十分脆弱,如祠堂、桥梁、建筑群、民居等。国家在投入大量资金对其整体维修后,面临的是日常缺乏专人养护和管理因人为与自然因素,使得文物本体“小病”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南方梅雨或冬天降雪而酿成整体倒塌或消亡;文物本体因火灾而毁于一旦等悲剧,时有发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建立科学有效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已十分紧迫,为此建议:

  对国保单位建立“六级”联动保护机制。即国家、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国保单位保护责任书的“六级”联动保护机制,每月汇总各地的国保单位动态管理,并将这一保护机制纳入各级党政部门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国家根据上报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条件允许或国保单位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文物保护站。特别是作为开放旅游景区的国保单位,安排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巡查,使其隐患问题及时能够发现和处理。

  对于国保单位,给予必要的维护保养费用。鉴于目前国家财力所限,建议对每个点的国保单位投入五万到十万元,用于专人看护和日常维修,由财政部门监督,文物部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国保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如屋顶的瓦件添补、内木构件的顶撑、外墙体的临时扶正等等。这样有益于国保单位本体寿命延长,以及维修周期得以延缓,从而使国家保护专项经费得到充分发挥效益。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