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需要更多“专业性”人才

  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支持引导文博单位和社会资本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同时,实施人才培养“金鼎工程”,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展览策划等文博紧缺人才的培养。(3月10日 《京华时报》)

  文物保护,因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和文物价值的“隐形”而增添了许多难度。在文物的发掘和发现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案例,即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文物,但是却不知道文物的价值,这就使得文物被当做“破铜烂铁”处理,等到被发现的时候,已经不可抢救;或者是,发掘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后期维护人员的警觉意识不高,这就使得,文物破坏,时时刻刻都存在。

  与中国存在的浩瀚文物相比,虽然近年来我们在文物保护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文物保护的“专业性”人才,还是远远不足。这体现在,具备文物基本常识的“普通人”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文物,辨别力差;可以进行文物高级修复的紧缺人才不足,这导致在现有技术下,文物修复有时“捉襟见肘”;与此同时,文物保护的速度和人才产生的速度不均衡,人才的培养速度相对较慢,很难跟上快速发展的文物保护的需要。

  文物是宝,一丝一毫的损失,都能够让我们心痛不已,也因此,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迫在眉睫。在当前的文化保护人才培养体系中,主要还是依靠文物保护的专业机构、大学来进行文物保护的人才培养和输出。而要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培养文物保护专业性人才,需要“官方”和“民间”的合力而为。要增强人才培养的力量,需要以国家为主体,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上,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文物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专业性人才;与此同时,更要充分发掘“民间”的力量,鼓励第三方培训机构参与到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中来,通过引进社会竞争和社会激励体系,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在普及文物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性人才输出。官方与民间联手,奖励与扶助并行,文物保护领域,将会更加“人才辈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也将迎来新高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