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众享有充分的文保知情权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物保护须发挥民间和民众的力量。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经过近5年清理发掘,已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这次考古保护发掘,引发社会各界极大关注,陆续出土的珍贵文物每每吸引公众好奇的眼球。这或许是考古单位始料未及的。当然,他们肯定为之备感欣慰。

  一个古代列侯墓园何以引起人们这番关注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考古单位持续不断地公布考古进展和发掘信息,与各界分享考古成果,激发了人们的探究兴趣;二是作为古代帝王陵墓,海昏侯墓本身就有颇多神秘色彩,至今尚有不少未解之谜待破解,自然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加上金器、简牍等考古发掘重器接连呈现,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我们不禁要为海昏侯墓的考古方点赞称好,感谢他们及时地向社会公布这些重要信息,使我们享有了考古成果的知情权。从另一个角度看,此举也唤起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更多的人珍爱老祖宗遗留下的文物瑰宝,为保护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多年以来,我国许多文物考古发掘都是在严密监管之下进行的,很少对外公开,外界和民众自然就对相关考古信息知之甚少。在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重要文物遗址受到破坏者不在少数,本属国有的大量珍贵文物被利欲熏心者盗挖、变卖,有的甚至流出境外,流落异域,令人痛心!如果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活动都来学学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能设身处地地从公众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全方位地公开展示最新考古成果和文保举措,不仅能使民众共享考古成果,增长文化见识,而且能使文保法规深入民心,传之久远,使文保工作能在民众支持下顺利开展。

  诚然,文物保护不只是官方、政府一家的事情,也不能包揽在考古工作者的身上,民间、民众的参与尤为重要,不可或缺。笔者欣喜地看到,一些民间机构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文物保护事业,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近日,由民间社会团体组织的“文物保护法修改草案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文博研究为主的各种社会团体以主人翁精神,参与文物保护法修改的研讨,探求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之路,此举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政府、文物工作者和民众是文物保护的“三驾马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只有理顺三者的关系,使之各谋其政,各司其职,各行其道,相信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能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