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保护文物点 村民集资百万元重修“神仙俱乐部”

  在泉州洛江区罗溪镇洪四村,破败的明代宫庙昭灵宫里供奉着道、儒、佛教的十余尊神明。去年初,这座宫庙引来泉州文史界关注,并被称为“神仙俱乐部”,大家也开始为其修缮事宜出谋划策。日前,宫庙重修落成并举行重光庆典,乡里乡亲同庆祝。记者了解到,该宫庙是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这次村民共集资190余万元予以重修,并进行了周边环境整治。

  据该村熟知村史的退休教师黄新兴介绍,明万历年间,社会动荡,因为洪四村的地形呈小盆地状,易守难攻,离这里不远的莆仙人为逃避战乱,迁徙到村里定居。当时,从莆仙迁来的林姓倡议兴建宫庙,以仙游的建筑风格设计,供奉当时莆仙一带流行的道教圣祖。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在当地黄氏八世祖黄思询的参与主持下,始建仙灵宫,即现在的昭灵宫。记者了解到,断定昭灵宫是明代建筑,除了史实记载,宫内方形的石踬在下,圆柱状的柱础在上,这种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也可为证。

  近日,记者在宫内看到,这里仍保留有多种神明,除了主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合称三清道祖外,还有配祀土地神、张天师、圣祖妈(妈祖)、武安尊王大相公、二相公(原型为唐朝将军张巡、许远)、五谷王、大使公、舍人爷、观音菩萨和关圣夫子等各路神明。据悉,该做法尊重了泉州师院教授吴幼雄等文史界人士提出的“重修时尊重历史、尊重百姓的信仰,保留宫内主祀配祀神明”的观点。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说,这座道、儒和佛多教合一,融合多元文化的“神仙俱乐部”,其实就是一座“小型宗教博物馆”,是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缩影。“老百姓认为,凡是神明都能保佑他们。”83岁的洪四村村民黄世王老伯说,抱着这种观点,多种神明才能共处一宫。他介绍,其中五谷王就是民间信仰,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村里要通过五谷王卜当年的年景、雨水如何,以确定当年为主种什么谷物。

  据洪四村的村干部介绍,多种神明和谐共处,也维系着村民心连心。昭灵宫确定重修后,村民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共集资190多万元,除了翻修昭灵宫,还准备把周边环境修缮一下,将这里整合成信仰、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