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精细研究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对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有新的要求。11月28—29日,在广州召开的“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新常态背景下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者提出,在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有精准、细致的研究作指导,相关研究应走在保护实践的前面。

  山西省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在对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中,相关学术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及其团队对山西南部105处早期建筑中的小木作门窗、隔扇、神龛、藻井等做了详细调研。据吕舟介绍,他们通过对民间木匠和工地的走访,复原了相关木作工艺的步骤,还制作了一批工艺关键环节的模型。

  在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意图方面,台湾华梵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萧百兴以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龙漈仙宫为例进行符号学解读。他通过对文献与社会调查的梳理发现,漈下村崇奉道术。龙漈仙宫这一建筑在当地被看作是术法施作的一环。人们期待通过具有符号象征意涵的建筑空间营造,让龙漈聚落嵌入到仙道宇宙之中。

  谈到当下古建筑木构件的修缮工作,北京工业大学学者段智钧认为,古建筑大修,必须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不仅之前要做深入现状调查,更应该先进行2—3年的系统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古人原建筑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技巧。

  文化遗产是传统的,但并不排斥新技术的运用。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广泛运用,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契机。同济大学副教授汤众以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经验。他谈到,电动多旋翼无人机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高效和灵活的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平台。

  此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办。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