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已历时十年明年完成文本编制

  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历时十年,13个城市城墙“打包”、“体量”庞大,“申遗”进展加速。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13日在南京受访时表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田野调查、文本编制、规划保护、人才培养等诸项正同步推进,其中文本编制工作将于明年完成。

  贺云翱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起草人、主持者。在他看来,中国古代曾现辉煌的“城墙”时代,上万个城市以城墙固风水、展规模、护城林;至明清仍有上千个城垣围城;到近代,95%的城墙伴随城市化进程毁拆殆尽,如今申遗队列中的城市凤毛麟角。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意义在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已到正视文化遗产“尊严”的程度:物质、精神同步建设,历史、现实相互平衡。

  2006年,江苏南京、陕西西安、湖北荆州、辽宁兴城等4座古城明清城墙“打包”,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随后,申报“队伍”不断扩大,至2012年扩至6省8城,至2015年已扩充至“声势浩大”的13城。

  申报准备工作也愈发复杂。贺云翱表示,“申遗”实际上是对中国城墙不断认知、保护管理、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他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各地对城墙认知、重视程度不一,保护法规参差不齐,诸多“不顺”亟待梳理解决。

  “没有记忆的民族就像‘植物人’,而保护记忆的方式也不是‘死保’”,贺云翱认为,将文物保护前置、引入强有力社会力量、融合现代化建设概念等“北欧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城垣”。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牵头城市,南京的城墙及周边环境整治已基本完成。今年4月1日,《南京城墙保护条例》施行,标志着南京城墙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贺云翱表示,申报整体进度取决于每个城市进度,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时间表尚无法预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