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梦 探索古民居保护
记者在潜山县的深山里,寻到了几处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现状颇令人担忧。这些落伍的老宅子,往往年久失修,濒临坍塌、荒弃,只有少数老人在留守。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近两年,在有些山村里,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已经有了保护古民居的意识,他们正在积极地探索古民居的出路,力保百年古民居能屹立不倒。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被全面修复的河西大屋
落寞的古民居在风雨中飘摇
6月11日和12日,记者先后来到潜山县的槎水镇和官庄镇,探访了多处古民居。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如今在小洋楼当道的农村里,落伍的古民居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落寞地活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
槎水镇乐明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传统建筑。初进乐明村,满眼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并未觉出古村落的气息。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乐明村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是以肖、范、储三大姓氏从北方或南方迁徙此地为背景。村里至今仍保留有肖家大屋、肖家老屋、范家老屋等多处古民居。
在乐明村党支部书记肖天福的指引下,安庆晚报记者来到了范家老屋。范家老屋始建于明末清初,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主要由门厅、前厅、中厅与后厅组成,占地面积约430平方米。从高处俯看,屋宇错落,层层叠叠,十分气派。
不过,走进屋里,感觉却是大不同。这幢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老宅子,处处显露出破旧不堪的无力感。中厅的屋顶漏了一大块,可以直接看到天空。至今仍住在老宅子里的范木松说,房梁都生了虫,要倒,但是不敢动,怕全塌了,只能拿竹子勉强撑着。走进范木松家的厨房,地面潮湿,墙面剥落得厉害,墙角已出现了大块裂缝,可以看得见外面,屋顶也漏了许多处,有大束的光照进来。
范木松今年58岁,他说,这幢老宅子里最高峰时住了430多人,在他小时候还住有46户,旁边一户人家都没有。后来,随着各家经济条件得到改善,都开始做房子往外迁。如今,只有6户人家还住在这里,多是留守的老人。
距离槎水镇约1个时车程的官庄镇官庄村的新旗老屋,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同样是“明三暗五”的结构,外墙虽已进行了粉刷,但室内破损严重。厅里长满了青苔,天井里满是杂草和垃圾,一些久未住人的房间里,后墙都已倒塌。旁边人为建新房,还把老屋拆了一些。
破旧的古民居 也有辉煌的过往
阴暗、潮湿、破旧的古民居,虽已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但它身上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历史的印记,镌刻着质朴的民俗民风,彰显着辉煌的过往。
在槎水镇油坊村有处徐家高老屋,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前后明三进,暗五进,屋前有月沼,屋后有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居住在老宅子里的徐步前老人告诉记者,这幢房子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有房屋20余间,曾设有书院、官房、客房、前后三进,第一进有前厅,第二进有正厅,第三进有后厅,中间有两道高大的砖雕照墙。院落内围绕着10个天井分别布置,还设有供吸鸦片的“吞云轩”,供打麻将的“排山阁”等。
如今的徐家高老屋,虽然天井里长满了杂草,厅堂里堆上了杂物,但从高悬的匾额上、木柱上精细的雕刻上以及威武壮观的屋架上,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风范。
槎水镇乐明村的肖家大屋,建于清代中期,是由一支从江西鄱阳湖一带迁徙过来的肖氏后裔建造的,总占地面积约775平方米。从外面看,山墙高立,马头翘脚,墙线错落有致,虽已陈旧,但看起来依然恢弘大气。走进屋里细看,照墙上有砖雕、砷石上有石雕、楹柱和长窗上有木雕,工艺精美,保存完好。
乐明村党支部书记肖天福说,他从小就是在这长大的,老宅子里有他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他小时候特别顽皮,还在老宅子里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老屋外墙的青砖上经常会长出一种白色的硝,他用木炭灰裹上去,再用火柴点着,木炭灰会燃起来,像烟花一样。
在肖家大屋里,还有一件值得说道的事。曾经住了30多户人家的肖家大屋,是整个槎水镇走出大学生最多的地方。在过去的20余年时间里,这屋里一共考出了40多个大学生。如今,年轻人都搬出去住了,只剩下老人在留守。
对古民居保护的积极探索
纵使过往辉煌,但已慢慢老去的古民居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变迁,逃不了被空置的命运。一旦被空置,无人问津,这些古民居只需两三年就会倒塌,成为一片废墟。不过,记者在探访中也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近两年,在有些村落里,村干部和村民都已经有了保护古民居的意识,他们正在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官庄镇金城村的余家燕屋,因背靠的山形像燕子而得名,始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当地居民说,曾经他们一个村民组都住在燕屋里,他们祖祖辈辈都十分重视对燕屋的保护。在燕屋中厅的照墙上,有保存完好的砖雕,砖雕上还能看到许多黄泥的痕迹。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的一位祖辈在动荡年代,为了保护砖雕不被破坏,特意盖上的黄泥。
往里走,中厅和后厅都没有杂物堆放。当地村干部说,住在燕屋里的余氏家族一直在有意识地保护燕屋,他们有规定,厅堂里不得摆放杂物,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都要搞好。如今,虽没有多少人住了,但燕屋里依旧整洁。为了让空置的燕屋不倒塌,曾经住在燕屋里的人还自发捐了款,作为燕屋的维修基金。在记者采访时,金城村正在申报安徽省传统村落,当地村干部希望借此将余家燕屋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金城村还有一处古民居也保存完好,是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河西大屋。河西大屋是当代历史学家、汉语言学家余英时的故居,属晚清徽派建筑风格,砖、木、石结构,总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由余英时祖父兴建。2013年,金城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将老屋进行了全面修复。如今的河西大屋,屋前是宽敞的水泥庭院,屋里和屋外都进行了重新粉刷,白墙黑瓦分外明了。老屋早已褪去了衰败的面貌,重新焕发出新颜,成为宜居、宜乐、宜游的文化活动中心。
此外,槎水镇油坊村的徐家高老屋,目前也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干部希望借此争取到一些资金,对老屋进行修缮和保护。
记者手记
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果任凭其空置,很快就会倒塌成为废墟。但是要保护古民居,仅靠政府财政可能会力不从心,更多地需要依靠民间的力量。去年,安徽省住建厅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也就是说,未来如果有人感兴趣,或许可以去“领养”一幢古民居。不过,目前具体方案还未出台,想了解如何认领,还得再等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