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利用好抗战文物遗址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让抗战文物走出“深闺”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组发现,抗战文物中约有46.7%由文化文物部门主管,有37.3%为其他党政机关主管,而且具体到使用上,除了文物部门和民政部门外,还有医疗单位、工矿企业、乡镇、村集体、旅游公司、风景区管委会等在使用,有些是多部门管理或交叉管理以及私人管理使用等多种情况。如何让抗战文物走出“深闺”,让人们走近历史,值得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委员呼吁,在抗战文物的产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抗战文物遗址的作用单位,能做到部分开放的就部分开放,能做到分时段开放的就分时段开放,能做到预约开放的就预约开放,以发挥这些遗址遗迹的公共文物功能。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龙新民提出,在抗战遗址的保护问题上,应该加大国家投入,因为这些抗战文物遗址上面凝聚着的都是民族记忆,是国家精神财富,在抢救和保护上,企业和个人可以参与,但政府必须当仁不让地“唱主角”,以足够的资金投入,有重点地保护好一批抗战遗址,有选择地开发利用一批抗战遗址。在抗战遗址的开发和利用上,龙新民委员建议,从政策层面上讲,应该积极倡导、组织党员和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到抗战遗址、纪念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不能把这些参观教育活动当作一般性的旅游来对待。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是很大的学问,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出一个规划,组织学者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让我们的宣传工作入脑入心,让年轻人永远记住那段历史,把抗战精神传承下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提出,应该将抗战遗址研究提升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通过加强研究来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对抗战文物价值的认识,并进而组织更多的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来参观学习,来遗址参观的人多了,影响就会变大,影响大了,才会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抗战遗址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

  北京市政协:日军侵华罪证应立碑铭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大红楼,抗战时期一度沦为“日军宪兵司令部” 图片来源:东方IC
 
  “应在深入调查考证的基础上,逐步立碑铭记,昭示世人,最好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向社会公布。”近日,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视察了侵华日军罪行遗迹,包括侵华日军宪兵队和监狱所在地的北大红楼及侵华日军细菌战实验研究地天坛神乐署,听取了北京市文物局《关于确立和公布北京地区“日军侵华罪行遗迹”的提案》办理情况的介绍。委员们认为,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抗战遗迹,能让大家永远记住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的那段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北京市政协全会期间,社科界委员提交了《关于确立和公布北京地区“日军侵华罪行遗迹”的提案》,建议专题研究调查当年日本侵占北京的历史,形成永久档案;将当年日本在北京地区设立的各类统治机构、军事设施作为侵华罪证,进行永久保留;建议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考证的基础上,将日军当年在北京地区设立的相关机构、设施及建筑遗址,确立为“日军侵华罪行遗迹”,立碑铭记,昭示世人。

  “在北大红楼和天坛神乐署考察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与侵略遗迹相关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日军在撤离时进行了清理,消除了很多罪证,研究人员在档案馆也查不到相关资料。”考察时,委员们认为,长期以来,北京只注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与重大事件有关的抗战遗址,以及日军杀人遗迹的保护与宣传,如卢沟桥抗战遗址、平谷鱼子山、密云古北口及“万人坑”等,但对当年日军在北京设立的军事机构或设施等侵华罪证关注不够,例如侵华日军司令部(段府)、宪兵队(北大红楼)、731细菌部队(天坛神乐署等)等,而这些罪证都是驳斥日本政府否认侵华历史事实的有力证据。委员们呼吁,应禁止拆除抗战遗迹,北大红楼等单位可以向社会广泛征集日军侵华罪证遗迹,以丰富历史资料。

  “保留和公布当年日本镇压民众的军事设施等侵华罪证,具有教育意义”。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确立和公布日军侵华罪行遗迹一事高度重视,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利用一段时间对本市抗战遗迹和日军侵华罪行遗迹进行摸底,并研究制定相应保护规划,逐步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以警醒世人。

  浙江省政协:彰显抗战遗址警示功能

  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暨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拥有698处重要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浙江省,如何发挥设施遗址在历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7月30日,浙江省政协举行“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与利用情况”部门对口协商座谈会,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就遗址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协商交流。

  “1942年,日军‘里斯本丸’号在舟山东极海域被击沉,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士非常关注,但由于保护难度大,至今还沉寂海底。遗址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要尽可能发现并挖掘新线索,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和反映抗战历史,发挥历史教育的特殊作用。”浙江省政协文史委专职副主任孙勤明表示,浙江不少抗战遗址地处高山、海岛等偏远地区,部分遗址拆毁、损坏、朽蚀严重,维护成本很高。但遗址消失令人痛心,需要对重大抗战事件遗址进行抢救性建设和保护。

  遗址不是普通的景观,有效保护好、忠实传承好、切实利用好遗址史实,可以让历史历历在目,让警示功能不断彰显。“在省级层面制定出台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方面的法律规章。”“把抗战设施遗址的保护利用列入‘十三五’规划,本着自愿平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制定区域性保护规划。”“对现有遗址进行甄别筛选,有保有舍,分级、分批地面向全社会公布重点保护名录。”“建立部门会商机制,统筹遗址保护经费的使用。”……“保护”成为与会人员强调的关键词。

  对待抗战遗址,既要注重见物、见事,也要注重见思想、见精神。“要挖掘内涵,丰富史料,增强利用实效。”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档案局局长刘芸建议,要广泛宣传发动,汇聚民间力量,完善遗址数据库建设,通过图片、口述史等方式,以网上展示的形式进一步发挥遗址的教育作用。

  中国战区16个受降点之一的杭州市富阳区受降镇的“侵浙日军受降仪式旧址”、湖州市长兴县有着“江南小延安”之称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已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的“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浙江省的抗战遗址设施已初具规模,成为思想政治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来自省旅游局的李剑锋建议,“要把握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在保护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增强遗址空间的创意性、体验性、可看性,充分发挥微信推送等传播服务功能,使抗战设施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融入‘互联网+’的时代,让人们耳濡目染地得到教育。”

  江西省政协:不能让抗战遗迹自然消失

  江西省政协近日组织委员实地视察抗战旧址和纪念场所的保护情况。委员们呼吁:不能让抗战遗迹自然消失。

  抗战期间,江西作为抗战时期武汉、长沙、浙赣等几次重大会战外围战的主战场,拖住了大量日军主力,在全国抗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上高会战是江西省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视察中,委员们发现上高境内22处会战旧址的遗存现状不容乐观。除少数几栋尚保存完整外,大多已破旧不堪,特别是中国军队总指挥部旧址、中国军队战时医院旧址等几乎倒塌,其余旧址也岌岌可危,如不抓紧时间保护维修,很快都会自然消失。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刻,保护和维修抗战旧址及纪念场所,充分发挥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委员们提出:应借国家将上高会战旧址一期维修工程立项的有利时机,对江西省抗战旧址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全面评估,尽快编制维修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争取国家专项维修资金尽早到位。同时省相关部门着手制定“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在每年的省基层文物保护资金中,划出抗战旧址保护维修工作的专用资金。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全面整合江西省境内的抗战资源,筹建全省第一所抗战纪念馆,以纪念江西省在抗战时期为国家、民族生存作出牺牲的英烈们,让后人铭记历史。

  安徽省政协:依法保护抗战文物

  今年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共同确定围绕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开展协商活动,并将其纳入今年重要协商课题之一。副省长谢广祥和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联合牵头,组织委员深入9家省直单位和5个地市进行深入调研,召开了7次座谈会,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

  针对安徽省抗战文物保护,调研报告直陈意见:现存的抗战遗址真正利用起来的不足三分之一,很多抗战文物分散在野外,连县级文保单位都没被列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彻底损毁。抗战遗址的产权单位较多,文物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和开发困难重重,保护利用难度大。

  调研报告呼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将抗战文物保护利用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相结合,强化依法保护,压实工作责任。加大力度,突出重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合力推动全省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忘记历史就是对不起历史,对不起先烈,也对不起未来!” 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强调,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立足制度优势,发挥好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通过宣传、调研和建言献策,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增强保护利用意识,提升保护利用水平,扩大保护利用效果,助力全省抗战文物保护利用的相关举措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