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着力文物保护工程新探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巴州区石门寺石窟

 

  近年来,四川巴中强化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向民众科普文物保护基础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大众文物保护意识得到较大提高。一方面,重视向当地政府宣传文物保护价值、意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反馈文物安全隐患、需要采取的措施等,取得上级部门业务指导和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将文物保护宣传向下延伸至乡镇村,尤其在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保护方面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严格文物保护安全检查,切实落实看守人责任。这项措施得到了村委的积极响应。如通江鹿鸣村把遵守统一规划、保护古建筑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日前,四川巴中通江县正式启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阎王碥栈道的维修保护工程。市文物局有关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维修保护方案设计意见。

 

  拓宽筹资渠道 切实为民所需

 

  去年年底,平昌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伯坚故居保护维修工程全面竣工。它以“修旧如旧”原则为指导,故居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利用。该工程实施得益于平昌文物局多方筹集资金,实现保护经费渠道多元化。在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使用、房屋搬迁等方面得到了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刘伯坚故居至今仍在居住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居民手中此类文物的保护需要处理好所有权问题,需要站在使用者角度考虑其所需,达到既要保护文物,也要兼顾所有者改善生活、方便生活的需求。该工程几经挫折,最终在多方支持下得以实施。刘伯坚故居使用者刘隆阳说:“以前我家儿子找个了儿媳妇,住段时间就跑了,嫌弃我们的居住环境太恶劣了。我们多次想把老房子拆掉,改修成现代建筑。现在这样一修整,‘光鲜’多了,面子上也好些了,故居保护了,我们住着也舒心。”

 

  依托“杠杆” 捆绑推进

 

  2014年底,南龛石窟渗排水治理工程由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长年遭受雨水侵蚀的国保单位的环境大为改善。

 

  近年来,在省政府统筹安排下,巴中集中力量开展米仓古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报双遗产工作。米仓道贯穿巴中全境,是串联巴中文化遗产的“生命线”,是巴中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开发、对外宣传、文化品味提升的纽带。南龛石窟作为巴中石窟的代表,被誉为盛唐彩雕,是米仓道上一颗闪耀的明珠。今年,巴中大力推进“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申报工作,推动了一系列关于红军石刻标语、巴中石窟、题刻碑记的研究和保护开发工作。巴中将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的保护工程纳入米仓道总体保护规划,申报“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把他们作为撬动巴中文物保护工程的“杠杆”,借力保护,形成捆绑效应,实现文物保护工程的综合推进。

 

  文化+:促进互动发展

 

  5月10日,通江县完成空山战役指挥部旧址修缮和空山战役纪念馆布展工作,5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空山坝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反击国民党对川陕革命根据地“三路围攻”的重要一战,具有重要意义。空山战役指挥部旧址的修缮和纪念馆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丰富了空山坝景区的文化内涵,增添了空山坝景区的文化气息。阎王碥栈道的维修保护工程从方案设计阶段就有多元化的思路,它是米仓道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构成部分,该工程进一步增强了诺水河风景区的吸引力,促进通江文化线路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市文物局专业人员说,像阎王碥栈道和空山战役指挥部旧址维修保护工程就是一种文物保护工程与旅游业融合的体现,革命旧址、历史遗迹无疑会给自然景区注入文化元素,赋予景区浓厚人文气息,这也是乡村旅游、探险旅游所亟需的,二者相得益彰。

 

  文化惠民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月7日,平昌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寺军事会议旧址排危抢险工程正式启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寺位于平昌县得胜镇街道,始建于清代,为佛教寺院。徐向前、陈昌浩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研究部署宣达战役。北山寺善男信女很多,游客量逐年增加。排危抢险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修整局部地基,矫正倾斜墙体,以此确保游客、僧人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月2日,巴中市文物局到巴州区清江镇现场检查文物保护工程推进情况。清江禹王宫作为2015年巴州区文物局重点工程,墙体、门窗、檩角、瓦面等修整有序开展。按照设计方案,维修后的禹王宫将会用作清江镇乡镇文化站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设计有文化墙、电影放映场等文化惠民设施。南江长赤镇禹王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维修保护开展较早,运行规范,与清江禹王宫保护思路多有相似之处。

 

  去年底,巴州区石门寺石窟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工。石门寺石窟是唐代时期巴中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项维修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对石门寺摩崖造像周边拆除了违章建筑、铺设了青石地板,搭建了部分栏杆,增设了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等。石门寺位于石门社区居民集聚区,随着石门寺石窟的保护环境的整治改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的理想的文化休闲场所。一个村民高兴地说:“石门寺,地理位置好,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后花园’了。我们可以跳坝坝舞了。天气热了,我们可以在这里聊天、下棋。”

 

  近年来,巴中在探索文物保护工程新模式过程中,着眼融合发展这个思路。文物本体保护是文物保护工程首要的出发点,一切保护举措和展示、利用行为必须以此为基点。同时,保护工程的出发点理应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和成果惠及民生。环境整治能更好地实现文物本体保护,而文物周边环境也是民众公共活动空间,将环境整治与优化民众公共活动空间结合起来,可以成为文化院坝,可以成为乡村电影放映场地,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点等,让文物的保护与民众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文物保护同样需要大局观念的统领,将其纳入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进行统筹。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结合起来,探寻融合发展的正确路径,既能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也更有利于文物本身的保护,实现共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