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70后奔走三年记录古亭故事让古亭“活”起来
山道弯弯,古亭苍苍。
扛着相机、道具,行走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搜寻着古亭的“倩影”——这样的业余生活,“楠溪古月”(网名)已过了近三年。
从2013年开始,这位70后就与古亭结缘,开始不定期用图文故事、影像集的形式,别出心裁地反映古亭故事,关注古亭文化。他把这些命名为《永嘉亭志》,在自己的博客(http://blog.wendu.cn/17006872)和微信(“胡利鸿堂”或“SINCE1869”)群里发布,至今已发布了20多期。
随着这些资料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承载着农耕时代人文记忆的古亭,在长期被冷落、不断在消逝的今天,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大众的视野。
楠溪古月,真名胡忠晓,永嘉人。
缘起——
公益茶亭增丰亭获重建
胡忠晓是一位文艺、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永嘉古亭之前,他对古亭几乎是一无所知,纵使在游玩楠溪江时巧遇古亭,他也只是擦肩而过,未曾留意。
而之所以与古亭结缘,胡忠晓说,是缘于瓯北增丰亭重建。“年少时,因为求学,经常要在上塘和温州之间往返,对温州的红日亭记忆颇为深刻,心想永嘉如果也有这样纳凉喝茶歇息的亭子该多好。后来结识了老中医叶长生先生,与他成了忘年交。他对我只知温州红日亭,不知瓯北增丰亭颇感讶异。他告诉我,在瓯北老104国道边有个公益茶亭,叫增丰亭,其公益历史跟市区的红日亭不相上下,也有四十余年了。”
原来,那时叶长生与一批慈善老人正在商议重建增丰亭。由于道路改建、旧城改造等原因,增丰亭曾三次被拆,四次重建。2013年6月12日,第四次重建的增丰亭落成,施粥供伏茶,重行慈善之举。
叶长生老人的话和增丰亭的曲折“身世”,引起了胡忠晓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带着疑问上网搜索,到县档案馆的县志里查找材料,询问从事文化工作的朋友和年长的亲友。“增丰亭的历史好像被遗忘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问到亭子所在的芦桥村里的中老年人时,才有了一些蛛丝马迹。”
始建于1956年的增丰亭,其来历背后还有个动人的故事——
芦桥村有个卖刀的商人,名叫林增银,他经常要去乐清进货。当时交通落后,林增银都是靠徒步来回。有一次,他经过乌牛半岭山时,突遇下雨,幸好发现远处有亭,赶紧跑到亭里躲雨。由此,他萌发了在本村建亭,以方便路人的念头。
回家后,他立刻把这个想法与本村村民李玉丰、吴云亭商量,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就着手建造。刚开始,亭子叫避风雨亭,后来到了大跃进时期,就改了现在的名字——增丰亭。因为大跃进时期都在呼喊着“增产丰收”的口号,而三个人的名字当中,也恰好有增、丰、亭三字。除了平时供人休憩以外,每年6月至10月,增丰亭里都会开展免费送伏茶活动。
围绕着增丰亭重建前前后后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亲历、调查以及当地媒体的报道,胡忠晓用心制作了《永嘉亭志》第一期《增丰亭:被遗忘的慈善重现光彩公益茶亭运营模式初探》。他说:“增丰亭这样的茶亭,不只是代表一杯解暑的茶,更是代表一份仁爱之心,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由此我也意识到,在永嘉存在很多被人遗忘的公益亭,我想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人们重视这些亭子,让这些亭子重现光彩利益众人。”
发现——
每座古亭都有自己的故事
《永嘉亭志》自增丰亭发端,胡忠晓的本意是挖掘更多被遗忘的公益亭,推动有爱心的人们学习温州红日亭、瓯北增丰亭的运作模式,让慈善义举重现诸多古亭。
然而,随着寻访和调查的深入,他发现,每座古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个性,每座古亭都值得被关注和记录,不止是那些有名有姓的古亭,还有很多籍籍无名的小亭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岩头镇表山石匣村的一条小溪里,建于一个巨石上的无名小亭。像这种将建筑建于溪坑中大块岩石上的古亭,确实很少见。这么精美有创意的亭子,应该不是一般人能建得起来的,但亭子里又不设碑文、亭志、题匾等信息,更是相当少见。”
据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市尚存古亭约635处,在分布上以瓯江为界,瓯北片多于瓯南片。地处瓯江北岸的永嘉县,因与乐清、仙居、黄岩、缙云、青田等县接壤,境内古道密布,众多古亭便散珠般分布在这些古道之上。这些古亭,大部分建于清代以后,明代的也有不少。
在确定要制作《永嘉亭志》后,将近一年多时间里,胡忠晓工作之余,每天四五点起床,拿着单反相机一个人驱车前往山林僻野,寻找古亭的踪迹,然后实地拍摄、勘查,走访村民,再到档案馆、图书馆等处查找资料,向专家请教求证……
孝子亭、乘风亭、应魁亭、芙蓉亭……一座座散发着浓浓历史人文气息的古亭,进入胡忠晓的视野。
一边拍摄,他一边在想:如何用一种更时尚、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来传播这些古亭的故事和文化?于是,在搜集到的真实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他编写出了各种类型的剧本。然后,他把剧本和角色发布在网上,征集网友自愿报名。就这样,胡忠晓自编自导自己拍摄的影像集一期期出炉了:
《永嘉亭志》第9期水亭祠,讲述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少女求学故事,传递了楠溪的耕读遗风。这期博客的留言板上,网友纷纷点赞:“耳目一新!”“太唯美!真的醉人心”“可以拍电影”……女主角小掌则吐槽:“刚好是7月份,拍摄那天气温37摄氏度,妆都被太阳晒花了,只得素颜上场……”
接着,第10期芙蓉亭,根据南宋末年芙蓉人陈虞之的抗元故事改编而成,走的是武侠战争片的路子;第16期古刹亭,则是一部反特片,再现了解放后解放军在麻谷寺围剿小股敌特势力的往事……
《亭志》的发布,经常引来网友一片好评之声。
“用精彩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将读者引入形象直观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亭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就是我要达到的效果:让每座古亭‘活’起来,走进每个人的心底。”胡忠晓说。
期待——
古亭的消逝和毁坏能慢一些
每一次的拍摄,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费支出,但是胡忠晓依然乐此不疲。
而随着《永嘉亭志》的陆续推出,他的身边,很多人从原先的不理解,逐渐转为理解、赞同和支持,不少人还捐款捐物,赞助他的这一举动。
这些正能量,坚定了他将古亭情缘继续进行下去的决心。
与此同时,一种不好的势头也推动着他加快了拍摄的进度,那就是:正在加速的古亭的消逝和被毁坏。
近三年的寻访和拍摄中,胡忠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古亭所面临的危机:许多古亭都被风雨侵蚀,颓废坍塌,即使是已经列入文保单位的,也有很多保护不到位,不少碑文都已无法辨识。
位于古道边的古亭,是最易被废弃的。因为公路的开通,这些昔日为行人避风雨歇脚的古亭就寂寞了,在永缙古道桥下瓯渠段一处叫状元岭的地方,胡忠晓看到了一座新建的凉亭。当地人介绍说,这里原来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亭,因年久失修,三年前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了。据永嘉县林业局一位调查古道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各条通县古道上,各式古亭有三分之二已倾圮不堪,随时有可能坍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因年久失修、虫蚀风化而岌岌可危。
而村落里的古亭,也同样在遭受建设带来的破坏——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古亭被野蛮地改造、移位乃至拆除。
站在颓败的古亭前,胡忠晓总是感到深深的失望、隐隐的痛心。
为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前期拍摄上,因为每次拍摄,他的高清图片存量都会达到几千张之多,后期整理和制作需要大量时间。现在,他已经制作发布了20多期“亭志”,还有20多期已经拍摄完还没来得及制作。“为的就是要赶在古亭还完好之前,尽可能地多拍一些。”胡忠晓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关爱身边的古亭,让古亭的消逝变得慢一些、更慢一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