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是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层面看,它都是大智慧策划、大手笔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国家背景、城市行动”的典型工程、示范工程。汉长安作为汉民族文化形成的策源地和文化中心的象征,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就是彰显华夏文明。依托类型多样的文化遗址,西安市委、市政府承古开新,保护与利用并举,在五项重点工作中启动并实施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对西安城市发展、文化建设、人居环境、经济结构等方面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

  1.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参与世界文化要素交流。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深入挖掘两千年汉文化的历史底蕴,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阐释西安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活力,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加速了西安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软实力的提升带动了硬实力的发展。汉长安城的保护与建设,在大力提升西安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带动了西安乃至全省的旅游、服务、商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西安的经济发展,提升了西安的城市竞争力。汉长安城遗址与唐文化遗址系列工程的完工使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根柢之城、中华符号之城,为中华文化的文化展示传承提供了宏大的场所和载体,语言、服饰、餐饮、歌舞等文化资源以及西安的宗教文化资源都将进入世界文化要素交流与配置的范畴,并将占据一定的文化地位和话语权。

  2.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形成特色经济板块。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彻底改变了该区域脏、乱、差的形象,实现由城乡边缘带到城市亮点的华丽转身,大大提升了该区域的品质,加速城市升级。城市的升级必然带动新区的发展升级,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准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遗址内村容村貌、农村产业和农民的收入状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得以加速推进。遗址的建设利用,还能够为保护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保护区内的村民能够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3.树立独特文化品牌,促进西安文化旅游新发展。根据规划,将逐步把汉长安城遗址建设成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的带动效益已初步显现。2014年清明节汉城湖景区接待游客7.04万人次,2015年“五一”小长假汉城湖景区接待游客13.61万人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遗址区内还将筹建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古迹遗址保护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分中心、西安考古博物馆、古迹遗址区域保护管理与展示中心等,并策划开展以汉服、汉字、汉礼、汉赋等为主的汉文化主题活动,逐步树立汉长安城独特的文化品牌。让国内外游客通过汉长安城遗址的游览,从特定的方面了解中国社会演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4.联合申遗取得成功,为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提供新范式。汉长安城遗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名单,市委、市政府以“申遗”项目为契机,于2012年启动了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并将其纳入五项重点工作之一。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申遗,西安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一齐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成功开辟了多国联合申遗的新局面,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系市社科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