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妙手回春 巧手复活千年文物
2015-07-05 16:04:42 来源:光明网 已浏览次
扬州博物馆有这样一群“医生”,他们身穿白大褂,手握“手术刀”,但他们的医治对象不是病人,而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代珍品。这里的“医生”精通的不是医术,而是历史、化学、材料工艺等多种学科。他们修补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对一段残缺历史的修复。这群“医生”就是扬州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的工作人员。
近日,经省文物局审批,扬州博物馆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今后包括陶器、瓷器、漆器等种类的文物将在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手中“妙手回春”,不用再外出就医了。
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博物馆文物修复室,近距离接触这群“文物医生”,探访文物修复的全流程,看破碎文物经由他们的手,如何再现历史光华。
对话
周学山园艺师到“全能王”的蜕变
本周一,扬州博物馆例行闭馆,文物修复室的几名工作人员仍在忙碌而有序地进行手中的文物修复工作。整个文物修复室就好比一个“超级化学实验室”,各式化学溶液一应俱全,各类修复工具一字形置于桌上,十分壮观,空气中弥漫着轻微化学酸的气味。几名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座位上负责不同文物的修复工作。
周学山是扬州文物修复界的专家,瓷器修复是他的拿手好戏,目前他正在进行一件宋代瓷枕的修复工作,原本已完全成碎片的瓷枕,经过周学山一个月的修复,如今已基本恢复原状,釉色等还需进一步修补。“拿到修复资质以后方便多了,较为珍贵的文物可以在自家修复,不用再出去了。”
周学山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4年,在陈列、装裱、拓片、瓷器、铜器、石器等方面驾轻就熟,经他修复的各类文物多达上千件,其中有不少是重要文物。
1986年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扬州博物馆园艺工作者,整天和花花草草打交道。由于身形瘦小,在陈列的橱窗能进出自如,他多次参加布置展览,与文物零距离接触,遂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工作之余经常到市区工地上捡瓷片把玩,积淀了初步的文博知识。
1991年,周学山正式踏入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道路。他先后系统学习拓片、书画装裱、纸本、古籍、瓷器、陶器、青铜器、木器、玉器等等修复技能及鉴定培训。他自学了历史、考古、艺术、美术、国画、雕塑等文科知识,也相对了解了化学、物理、生物、冶金、铸造、微生物等理科,以及相关现代探测、分析技术,这样他工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一名园艺师,变身成为知识“全能王”。
周学山为了学习古陶瓷知识,利用空余时间到工地捡拾从晋到晚清的瓷片逾几千片。一片碎瓷拿在他手中,脑中会呈现出一尊器形完整的形状。凭借多年的经验,只一上手,周学山就基本上能准确无误判定瓷片的断代。
“修残修缺先修心,心到手到复原形。”修复是良心活,周学山不为经济利益驱使,闭门修复了一批又一批的文物,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奉献着光和热。不急不躁是他的工作状态,耐心细致是他的工作作风,他说这项工作磨掉了他原本急躁的性格,使得他对待任何一件物品都留心,举重若轻。
周旋“90后”女孩为文物“化妆”
周旋是文物修复室内最年轻的一位,这个“90后”女孩的爱好与其他姑娘并无二致,爱好美食、看电影……可一当她进入工作,就与“年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在她的巧手“化妆”下,品相破败的文物摇身一变,价值凸显。
周旋2009年高中毕业,家里人帮她报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人文学院,而文物鉴赏与修复是人文学院下设的一个新专业。谈及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周旋表示,这有点阴差阳错,当时觉得好玩,就学了。“高中时候,我最擅长的就是历史,原以为文物修复正对我胃口,没想到我还差得很远。”周旋说。
做一名文物修复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文字功底,同时要掌握较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周旋表示,文物修复对于人文学科的要求很高,一件文物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该用什么样的化学试剂修复,都需要慢慢学习。“当然,干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周旋说,进行书画修复时,往往一整天都不能离开凳子,而一些破损文物,哪怕丢失一块小碎片,都会给修复加大难度,导致后续考古、研究工作受阻。“文物也是有生命的,‘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会就此消亡。”
故事“铜疙瘩”四个月变身二级文物
周学山清楚记得多年前,文物保管员马富堃在库房提出一件铜疙瘩,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件物品从唐代井中挖掘出来,看上去像是一个人像。直观上应是青铜制品,质地十分坚硬,表面是胶泥状锈蚀,其中伴有可溶性有害盐。
周学山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在外部采用打磨机清洗,用这种机械方式剔除锈蚀的表层;二是用手术刀剥、竹签或镊子剔除;三是用偏酸性药水合理配比,先在铜钱、铜片上试验,确定可行性后,再对此铜疙瘩进行软化处理,所有一切都必须小心翼翼。就这样,经过长达四个月之久的修复过程,剔除所有腐蚀层后,一件唐代鎏金佛像露出真容。这座造像为手持净瓶的佛像,鎏金层保存基本完好,人像面部表情生动传神,体态端庄又婀娜多姿,全身璎珞缠绕,裙裾翩然。最终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藏品,为馆藏文物又添上了重量级藏品,这无疑让周学山感到欣慰。
书画收藏也是扬州博物馆的特色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扬州博物馆书画藏品现状不佳,污折、疲旧者多。记者在修复室内看到了正在修复之中的清朝晚期扬州书画名家吴让之的书法。周学山说,由于吴让之的书法还算完整,整体的修复还算顺利。尽管如此,也需一个月的时间。“书画修复是文物修复中最为繁琐的,通常修复一幅书画都需要三到四个月,甚至更长。”周学山说,画修复好之后,如不经常展出,可以长期收藏,但博物馆的藏品需经常展出,时间一长难免造成二次破损,不过达到需要再次修复的程度,通常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除了修复本馆藏品,作为修复专家,周学山还曾修复了一支猛犸象象牙化石,现为宝应博物馆镇馆之宝,被誉为“中华第一牙”。这支猛犸象象牙长达四米多。在2003年9月“南水北调工程”宝应潼河段施工现场被发现,出土时已断为五截,周学山先对未完全石化的化石进行内部加固处理,用钢筋钢钉加胶固定断面,进行整体对接修复;用3a胶与石膏、白水泥调和进行补缺,再打磨、抛光、上色;最后安装固定支架,进行防腐防潮防风化处理。周学山在库房里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封闭式工作,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中华第一牙”的修复工作。
2013年初,扬州博物馆成立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主要开展扬州地区出土木漆器的修复保护工作。去年,扬州双博馆“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展厅增添了两件汉代漆耳杯,就是经过近两年的脱水定型等先进修复技术,获得成功保护的代表性文物。
困境需修复文物多,人才稀缺
目前,扬州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共有6名工作人员,周学山说,这还是近几年才“扩容”的,此前文物修复室很长时间都只有他一个人。扬州作为古城,地下埋藏多,每年不断有文物出土,博物馆近年来征集来的文物也不少,这些文物许多都亟待修复,日常维护和保养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目前需要修复的文物一、两代人都完成不了,人员的短缺导致文物修复工作进度非常缓慢。”周学山说。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周旋是其中一位,她跟着师傅周学山边学习边工作。周旋告诉记者,大学四年的学习其实只能算是刚刚入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将基本功练扎实。
周学山说,文物修复在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浮躁,很多年轻人静不下心来,而对于文物修复来说,耐心相当重要,许多年轻人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中途放弃了。有些大学生从这个专业毕业后,选择了从事其他工作。“我们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就只有我一个。”周旋说。
文物修复需要使用很多化学物质,还有粉尘、x光辐射等,这也导致文物修复师形成“职业病”在所难免。周旋指着桌上的一堆粉尘告诉记者,这是今早刚刚修复文物形成的粉末,这些粉末漂浮在空气中,肯定会有一部分被吸入身体内。
不过一切都在好转。周旋介绍,由于扬州博物馆已获得文物修复资质,馆内准备购入一批专门的文物修复用桌,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修复师的“职业病”。
“文物修复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准则的,虽然跟着师父学习,掌握了技艺,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周旋说,就像很多武侠小说里的武功高强的大师,许多功夫是自创的,文物修复这一行也是“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能够在老师传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巧,这需要悟性。
国家对这方面也越来越重视,2012年,《中国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准》已经开始起草,未来将有行业标准来指导工作。
探访文物修复五步骤
1清洗
修复第一步是清洗,用清水洗掉附着在器物上的泥巴等,对付顽垢、锈蚀分别用去污粉、洗洁精、草酸等方法清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有时还用超声波清洗器。
2粘接
第二步为粘接,这是修复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将碎片的茬口严丝合缝对接好。粘接时先粘小的,后粘大的,先局部后整体,然后合龙,视粘接情况作个别调整。对于较多碎片的粘接,一般从器物底部开始粘,每片定位要精准,如果错位,最后将无法严合。
3补缺
第三步则为补缺,粘接完毕后针对残缺部位需要补缺复原。补缺可采用石膏打样填平,再将3a胶加入瓷粉或滑石粉混合等材料,因物制宜,采取不同方式拼镶在缺损部位。对器物有镂空花饰的部分,则依据原样刻镂出来,但也需和原样有区别,以便后人辨别。
4打底
第四步为打底,也叫刮腻子。使用3a胶和着瓷粉,填好瓷器拼缝处。涂抹数层,要待其干燥后,用打磨机粗磨,手工用细砂纸多次打磨,不用眼看,必须用手摸上去平滑无梗。
5上釉
最后一步为上釉,也叫做色,这是终结步骤,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它除了对修复者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及审美观要求外,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积淀。先后用喷笔和手绘技法进行上色,务求最终与原瓷器釉色融为一体。经过上述修复流程处理,一件灰头土脸、残缺不全的文物,最终以较完美的姿态登堂展览或入室收藏。
扩展阅读
文物修复有三种方式
考古修复:将出土的瓷片清洗干净后粘接成形,残缺处需要补缺,补缺材料以石膏粉为主,补缺完成后一般不着色。补缺处呈石膏的本白色。
陈列修复:配合展览整体要求,用现代修复理念进行修复,达到陈列美学的效果,其主要原则是必须修旧如旧,还要有可辨识性,要让后人能看出哪些地方是经过修复处理的,与原形状色泽略有区别。随着新型材料与修复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日后可以找到原缺处,剔除旧物,更替新材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