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隋炀帝萧后冠:出土时铜质装饰腐蚀严重
昨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组织考古、文保专家,召开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阶段性工作专家咨询会,希望能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揭示这一珍贵文物的原始信息,并为未来萧后冠的复原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据悉,2013年3月,隋炀帝墓与萧后墓在扬州被发现,出土了400多件套文物,其中修复难度最大的是萧后冠饰。据专家介绍,萧后冠饰出土时上面的丝织品部分已经腐烂,金属部件夹杂在泥土里,冠饰中铜质装饰非常细小,腐蚀严重。
萧后冠被整体提出后,送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修复。2014年5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始承担萧后冠保护项目,该项目的实验室考古清理在去年11月启动,对冠饰的清理已进入关键阶段。
据专家介绍,由于墓葬填土的机械性挤压,冠饰出土时已经倾斜、坍塌,进而造成其变形、移位,加之酸性土壤中有害成分的影响,几乎所有饰件严重劣化而变得脆弱,保存状况极差。
比如,后冠上的所有花柄残断,绝大多数花托破碎,所有花蕊严重风化,额托、博鬓及表面装饰材料均遭严重腐蚀和粉化,而且一些饰件间有粘连现象,给实验室清理与出土文物保护带来极大困难。但此前专家通过X光片探测,萧后冠饰轮廓已经清晰显现。专家还在冠饰上发现了4根金属材质的发钗,这些发现都为三维模拟复原奠定了基础。
昨日专家们现场考察出土文物状况,并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开展的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计划思路清晰,清理工作信息记录全面,针对文物保存状况极差的情况,边清理边加固边提取已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鉴于隋炀帝萧后冠构成材料的多样性、复杂性,且保存状况极差的实际,专家在肯定了项目组工作的同时,对最大限度提取萧后冠原始结构信息提出了建议。未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隋炀帝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工作将以保守发掘为主,秉持以考古研究为第一需求,在兼顾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基础上,依据发掘具体情况稳妥推进。
相关链接
陕西文保专家曾成功修复
唐代“李倕冠饰”
本报讯 唐公主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病卒于开元二十四年,时年25岁。2001年11月,在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大型墓葬群,唐代公主李倕墓便是其中之一。
李倕墓发掘出土了装饰华丽的冠饰和服饰,李倕冠饰由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组成,很多金饰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色彩绚烂,奢华至极,令人震撼。整个冠饰重800余克,高42厘米,共有370多个零件。头冠许多黄金部位的表面,都镶满了0.1毫米至0.15毫米的金珠,这些金珠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完全看清。2010年2月,修复后的李倕公主冠饰面世。其修复充分体现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冠饰代表其身份。目前出土的唐代妇女冠饰较为罕见,大多已无法复原。2014年,一件唐代贵妇“裴氏冠饰”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被成功修复。这是继“李倕冠饰”之后,考古专家修复的第二件中国唐代贵族女性冠饰。
“裴氏冠饰”出土于西安唐代阎识微夫妇墓,从随葬品组合情况来看,或为皇家御赐。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发现“裴氏冠饰”材料有铜、金,也有玉质、绿松石、珍珠等,饰件多用捶打工艺,并首次发现了表面鎏金的铜珠。
“裴氏冠饰”饰件保存情况不佳,大的构件多出现残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家曾利用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以及后世冠饰特点考据唐代冠饰形制,对“裴氏冠饰”进行复原。“裴氏冠饰”的成功复原,对萧后冠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