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96座堆石墓被山洪冲垮 100多米茶马古道损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受多轮暴雨袭击,龙窖山区龙源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多处房屋损毁。图/记者徐海瑞

 

  近日,位于岳阳临湘市的龙窖山堆石墓群遭多轮暴雨袭击,损毁严重,共有96座堆石墓被冲垮。龙窖山堆石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月15日傍晚,接到记者电话时,临湘市文广新局纪检组长兼龙窖山文管所所长闾勇仍在龙窖山堆石墓群现场,与文物工作人员开展清理工作。

 

  最严重的一次暴雨袭击发生在6月1日晚至2日清晨。在闾勇的印象中,“这简直是千年一遇的暴雨,降雨量高达280.2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闾勇说,这场暴雨之后,当地又相继出现多次降雨,导致龙窖山堆石墓群遭受毁损。

 

  龙窖山堆石墓群有56处,相对集中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幸福、龙源、四合、梅池等村。据统计,在此次特大暴雨、山洪灾害中,胡家屋场、石窝山、打粟坑、大崖傍等处有96座堆石墓被冲垮。

 

  数据显示,位于箭竿山老屋组的竹铺沟石屋聚落居址,受山洪冲击,F1石屋墙基被冲断,部分墙体倒塌;F2石屋3间房坍塌;四合村的朱楼坡青石沟巷原长约1500米,均用青石砌筑,3-5米的长条石铺就,上路下渠,石梯上下,规模宏伟。在此次山洪灾害中,青石沟巷毁坏尤甚,仅剩500多米残垣。

 

  闾勇说,茶马古道是龙窖山区重要的文物遗存,在此次灾害中也遭受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共有100多米长的茶马古道被冲断和损毁,4座青石古桥垮塌。此外,龙窖山区幸福、四合、龙源、梅池等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多处公路冲毁(断)、桥梁坍塌、房屋损毁、山体滑坡。

 

  目前,龙窖山文管所已经开展隐患排查,对可能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的事故风险进行评估,消除隐患,加强灾区核心区文物点的安全巡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在确保人员安全前提下,查明险工险段,制定安全应对方案和防范措施,落实防汛抗灾处置预案、值班检查和巡查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将文物安全列入政府防汛工作预案,及时预警,防范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龙窖山文管所已经将文物受损情况专题报告湖南省文物局。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组织专家赶赴龙窖山堆石墓群,进行现场勘查,以确定墓群受损情况,并将积极与国家文物局联系,尽快启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

 

  【档案】

 

  龙窖山堆石墓群位于临湘市羊楼司镇的龙窖山,经过民俗学家们考证,推测是瑶族同胞寻找的失落家园——瑶族早期千家峒。在龙窖山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分布着52处500多个以石构筑物为主的各种文化遗迹,其中,幸福村石窝山6000平方米范围内就有62个堆石遗存。这些顺着山势用石块垒堆而成的长方形、瓜子形、扇形、半圆形等多种形状的堆石,被文物工作者称为“堆石墓”,各个“堆石墓”不用任何泥浆堆砌而成。不少堆石墓前还竖起巨石,上面没有任何文字。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经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龙窖山堆石墓群榜上有名,这也是临湘市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期,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考古专家们刚结束对龙窖山堆石墓群实地考察。他们认为,龙窖山堆石墓群独特的堆石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以堆石为墓冢、特征鲜明的大型古墓群,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于研究南方地区秦汉之后至明代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有着其他文化遗存不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