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员的农开情结

      东田村1组村民郭昌木是个闲不住的人。今年63岁的他,身体硬朗,总想干点事,这不,前两年当起了文物保护员,那个高兴劲,甭提了。不久,村里有了农开项目,他又与农开结下了不解之缘。

      郭昌木告诉记者,以前,这门前的水渠,污泥淤积,杂草丛生,基本放不出水,就是个摆设。

      2012年,村里引进了农开项目,开始修建渠道。第二年上半年,四五队修渠负责人熊显浪找上郭昌木,想借他家禾场来拌混凝土,开始时,他一口就拒绝了。

      不是他不想支持村里的建设,而是有苦衷。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我家里的人都很爱干净,特别是我,一点脏乱都受不了。如果借了禾场,风一吹沙土就会吹到屋里去了,想想都受不了。”

      熊显浪几次给他做工作,终于打动了他。“几次闲聊,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挺值得信赖的,而且也只有不到两个月,就同意了。”郭昌木说:“开始时,用的水电都是自家无偿提供的,好在半个月后,他们自己买了抽水机,装上了四箱电,解决了用水电的问题。”

      两个月后,工程完成得很顺利,临走时,郭昌木出点材料钱,熊显浪给他家禾场打了一半的水泥地面。

      同年下半年,熊显浪带了一个人再次找上了郭昌木,这个人是他家门前这条渠道修建的负责人曹承金,他们又打上了禾场的“主意”。这次郭昌木的儿子刚好在家,他不太赞成借禾场:“这次需要四个多月,时间太长,屋里卫生太难搞了。”

      也是几番做工作,最终还是同意了。曹承金也是个仁义的人,当时,按照设计,南边临近村道,是不能修取水码头的,但为了生活方便,他给郭老开了个“小绿灯”。工程建好后,还免费给他家剩下的另一半禾场也打了水泥地面。

      说起这条新修渠道的好处,郭昌木乐呵呵地总结道:“我看好处主要有两个。一个好处是,渠道修好了,种水稻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到堰塘去抽水了。第二个好处是,渠道修得这样漂亮,不仅本身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大家伙们都开始自觉保护周边的环境了,你看,这样的垃圾桶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大家平时都把垃圾用桶装着,然后倒到垃圾围里去,现在,不乱丢乱扔的习惯也形成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