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捐献的传统哪去了
2015-05-31 16:38:13 作者:于晓伟 来源:今晚报 已浏览次
“从鉴宝节目诞生那天起,我们就在想办法对付它。”中国文物界颇有名望的专家谢辰生这样告诉记者。
谢辰生口中的“我们”是中国文物学会。5年前,该学会启动了《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项目。如今首批出版物付梓在即,既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向国家无私捐献文物的人们致以迟到的敬礼,也是“对今天文物圈乱象的一种警示”。
在这些文物界的权威们看来,自上世纪90年代起,文物收藏和捐献的传统就基本断裂了。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彭卿云对记者说,收藏的真谛是藏宝于国,藏宝于民,全民共赏,“但现在,文物的价值只剩下‘值多少钱’了”。
元老们的忧患
谢辰生,这位文物界的元老,对今天中国文保现状的世风日下非常担忧。
“一些电视台总搞鉴宝节目,这对公众是很大的误导。”谢辰生解释说,文物有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作用是为社会提供精神支持,而不是创造物质财富。何况很多鉴宝节目都在作秀,事先由专家定好价格,吊起观众胃口,根本不真实。”
随着文物交易大热,从“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挖出个万元户”,到如今“收藏界的歪风邪气在全社会蔓延,直接影响到文物市场乱象丛生,以假乱真、假货充斥、人为操纵市场价格等异常混乱现象。甚至以文物收藏之名而成为官僚腐败、权钱交易、洗黑钱的重要途径。”让这些元老揪心的是,文物研究者和鉴定专家都卷了进去。
作为见证者,彭卿云很是愤慨:“现在一提到文物就是值多少钱,全国搞收藏的人数以千万,真正的收藏家能有几个?这里就有媒体的推波助澜。”
如何用正能量抵制“文物就是钱”这种错误观念?谢辰生想到了上世纪50年代人们爱国热情迸发、踊跃捐献文物的盛况。
变味的捐献
“新中国文物捐献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刘炜告诉记者,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这一时期捐献文物总体而言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
第二个阶段从“文革”前几年可以算作开始,持续到“文革”结束后。据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一部副主任盛为人向记者介绍,“虽然数量很少,但一直没有间断过。”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也有部分捐献精品,但质量、数量都明显有所下降。
近年来一些主动捐献文物的行为则变了“味道”。彭卿云说,有的捐献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真的,想方设法“塞”给知名博物馆以自抬身价;也有的海外商人用捐献文物来换取中国市场的“入场券”等等。
按照相关法律,一些珍贵文物不允许出口,即便拿到拍卖市场上,国家也有优先购买的权利。货主无法出手,只好卖给国家,却又想博个“捐献”的名声。
与时间赛跑
“我们走访了14家主要受捐单位,对捐献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情况等进行了初步摸底调查,相对于捐献文物的庞大数量,这次摸底还不够全面,具体数目也是未知数。”刘炜说。
饮水本应思源。中国的很多博物馆在捐献中受益良多,个别大型博物馆的藏品六成以上都来自捐献。
然而,尽管《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项目已取得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批文,但是仍不得不面对一些博物馆的“消极”配合。
有的博物馆很热情地表示“国家文物局来函了,我们知道这件事”,然后就不了了之。也有的博物馆干脆以工作任务繁重为由回绝了。更大的困难是一些重要捐献文物已经无法还原其最初细节。
虽然彭卿云对完成预定的60卷出版计划始终很担心,“目前开局很好,今年出版15卷没有问题了。”他说,尽管未来需面对的困难仍然难以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