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三州乡微信发“通缉令”追寻明代石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人雕刻精细,丝缕毕现。(王文浩摄于2009年3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8年5月,一对母女以“潘门石人”为背景拍摄的照片。 (图片来自于“后司街”网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5年5月,“潘门石人”碑所在的位置已成为一片茶地。 徐平摄

 

  “潘门石人”,乡民喊你回家

 

  时间磨不掉记忆,更销蚀不了感情。5月5日,天台县三州乡网民在微信圈里发出声声呼唤,他们发出民间“通缉令”,立志找回在三州“生存”了500多年的“潘门石人”。

 

  “潘门石人”,即明代礼部尚书潘晟墓前的两对文、武官的石像(又叫“石瓮仲”),当地人直称“石人”。潘晟墓址在三州乡政府所在地下屋村村外1.5公里处,先后遭受多次破坏,石像除一尊被县博物馆收藏外,其余三尊于2009年被盗。

 

  石人是三州群众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今年47岁的陈方亮在下屋村经营着一家肉店,说起石人,睡眼惺忪的陈方亮一骨碌爬了起来,陪记者来到潘晟墓遗址前。

 

  这是一个小山岙,两垅合抱,一片梯田,中间栽种的是茶树。这里是当地的风水宝地,处于凤凰山的“凤尾”上,又被称作潘门。从表面上看,丝毫发现不了这曾是达官贵人的最后居宿。

 

  记者跟着陈方亮来到其中一块茶地边,他指着一个高地说:“那里就是阁老的墓,从小时候到前几年,一直都有人来盗挖。”当地人在称呼上,都称潘晟为潘阁老,因世代相传阁老是个好官。

 

  陈方亮指着茶地告诉记者,那就是六年前四个石人摆放的位置。在他的记忆中,四个石人相向站立,靠里的是一对文官,头戴纱帽,手执朝笏,宽袍大袖;外侧的武官则头戴钢盔,身披铠甲,拄剑而立。

 

  陈方亮跳下茶地,找到一块岩石,告诉记者这是其中一尊文官像的脚部。他比划着说,以他近1.7米多的个子,踮起来伸手还够不到石人的头顶。其时,石人小腿以下都埋在泥土里。照此估计,石像高度当在三米左右。

 

  “石人没了,我们三州的仙气也没了。”陈方亮叹了口气。和绝大多数三州人一样,石人是三州群众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缺乏必要的保护,石人六年前被盗

 

  “潘门的场面很大,除了石人,还有石马、石狗、石猪等,前面还有两对一大一小的望柱石,很风光很威严。”乡贤陈方标今年70多岁,对于“文革”前的潘晟墓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象。

 

  很快,这宏大的场面消失了。望柱石被拆下造桥,损坏的石马石猪被砌了地坎,红小兵无法推倒的石人,用炸药掀翻了一个,那弹石路、石板路被覆了土,种上了庄稼。

 

  村民陈正虚在这块地上已经耕种了十几年,在与石人为伴的日子里,“就是种地有些碍脚,但有了他们好像就不孤独了”。

 

  一直以来,总有人来到他的田间打量石人。陈正虚说:“有的人是来看热闹的,有的是来打石人主意的。”当时有人打算出价每个两万元购买石人,他以石人不是自己所有为由给拒绝了,并把情况告诉了村里的乡邻。

 

  陈方标到过许多地方,知道石人的价值,他担心荒郊野外的石人会遭遇不测。他私下里也曾考虑,是不是由村里出面代行保管,然无结果。

 

  六年前的一个雨夜,一个三州群众最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出现了。除一个被盗走了头部的文官像外,另外三个石人销声匿迹,不知所踪。现场只留下几条起吊石人时包裹其外的棉被,及一条延伸了数百米远的车轮痕迹。

 

  新媒体时代,探寻民间追寻之路

 

  “石人,你去哪儿了,乡亲们喊你回家……哪怕踏遍千山万水,哪怕探寻天涯海角,我们也要找到你……如果我们老了,我们的子子孙孙将会继续,哪怕海枯石烂,哪怕天荒地老,直到找回你……”

 

  王文浩道出了一个乡贤的肺腑之声。现在县教育局工作的王文浩,六年前曾在家乡任教,从小听到、看到许多和“潘门石人”有关的故事。

 

  王文浩说:“小时候它让我感到很神秘,长大后它让我很牵挂,失去后我感到很不舍。”许多和王文浩一样的三州在外乡贤,对于石人的感情让他们急于找回因错过而失去的珍贵。

 

  不久前,王文浩把自己的心声,及2009年他带学生到潘晟墓旁的茶山上开展劳动实践所拍摄的照片,交到三州乡党委书记张凯明手中。

 

  三年前,张凯明由县政协调到三州乡,石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当时他的手头缺乏石人的详细图像资料,也缺乏有效的追寻方法。

 

  张凯明明白,如果现在提出追寻石人,很可能会遭到质疑。但他说“我们不用现在的标准来要求以前。现在起步虽然晚了些,可是对我们来说,只要能把石人找回来,那比什么都重要。”

 

  能不能在信息传播中找寻线索?张凯明认为借助自媒体的爆炸性扩散效应,值得一试。随后,该乡“三州地”微信公众号发出了民间“通缉令”,代表三州人民誓言找回乡民们的精神寄托,明确追缉期限“直到永远,找到为止”。

 

  民间“通缉令”在微友圈发布后,很快成为网络上的一大热点。目前,三州乡已收到各类线索20多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