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路遗珠须弥山石窟得到有效保护
2015-05-09 15:04:15 作者:刘海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掩映在山桃花丛中的大佛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在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北的须弥山石窟景区,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游客刘瑞雪拿出手机,定格下这一画面。
“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须弥山石窟还能保护得这么好,让我大饱眼福!”刘瑞雪说。
记者近日在须弥山石窟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对须弥山石窟进行全方位保护,让古丝路遗珠重新焕发光彩。
须弥山石窟景区居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历经北周、隋唐等各代营造建设和发展,始成今日之规模。
须弥山石窟南北绵延1.5公里,现存主要洞窟162个,石雕造像350多尊,被美誉为“宁夏敦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正是这座“丝路东段北道第一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与破坏,坍塌、风化及人为破坏十分严重,曾被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公布为2007年-2008年“世界百大濒危文明遗址”之一。
“风化是石窟遭受破坏的最大难题。”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办公室主任安永军告诉记者,“石窟雕像最珍贵、最需要保护的就是岩壁表层几厘米的部位。这一薄层一旦遭风化破坏,造像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就一损俱损。”
为保护石窟文物,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总结之前防风化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先后联合国家文物局相关机构和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文物保护中心,聘请文物保护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在须弥山石窟采用新型材料进行防风化保护试验研究,为大面积防风化保护做好铺垫。
水害对于石窟的破坏普遍又严重。为此,当地通过采取窟顶防渗、凝结水的治理以及防治窟前雨水冲刷三种方式有效解决水害威胁。
2013年,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邀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历时一年多时间,编制完成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将文物资源划分为完全保护、限时限量开放、展示保护等不同保护类型,并给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和管理措施,保障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价值。
记者在须弥山石窟注意到,生活区、办公区、服务区和保护区严格区分开来。“科学的功能区划是为了消除人为活动的干扰,消除对文物的潜在危害。”马月明告诉记者,他们还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对岩体加固、排除危裂石体、建设防护网等措施对须弥山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