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未被列入文保点的疑似古墓如何保护
2015-05-04 22:03:53 作者:许健楠 来源:金华日报 已浏览次
在婺城区新狮街道汤家园村(汤家园为自然村,隶属行政村唐村管辖)的一处山地上,金华王氏后人一直宣称,那里有座宋代古墓,距今已有约900多年历史,是王氏祖先“四世一品”王师德的墓。
两年前的清明节,一批王氏后人曾在这里祭祖。16日下午,金华王氏“四世一品”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王红晓向本报记者反映称,有汤家园村村民在这处古墓附近挖掘开荒,古墓遭到了破坏。
他说:“石羊的羊角原先是埋在土里的,因为挖掘机的作业,羊角都露了出来。”他认为,开荒的地方正好是墓区望柱、石像生所在的位置,贸然挖土作业,必然会造成地下古墓的破坏。
发现这一情况后,王氏后人联系了相关主管部门,当天下午,金华文物部门几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实地进行调查。
王氏后人告诉记者,这项工程的发起人是汤家园村一名村干部,开垦的这块地,正是她家承包的山地。但王氏后人认为,即便具有土地使用权,但破坏古墓的行为仍是不允许的。
现场发现疑似石羊、石人、望柱等构件
17日一早,记者赶到现场实地调查。在汤家园村的一处山地上,有一块松软的土地,看上去像是刚刚被翻垦过,大约有一亩左右,被砍断的毛竹散落一地。
王氏后人王文奇在现场找到一块裸露在地表的石头,上面清楚地刻着羊角状的图案。他说:“这就是石羊的角,之前是埋在土里的,现在被挖出来了。”
在距离“石羊”两三米处,有一块几近长方形的石头,是石人的残件。在石人残件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苔。“这些都是原先王师德墓墓道两旁的石像生。”
在一堆残竹之间,记者还发现了一根六边形的石柱。王文奇说,这是墓前那半根望柱。但是望柱上面并没有文字。据介绍,整个墓园的面积足有六七亩,墓碑的基座是一块巨石砌成,至今犹存。只是墓碑据说在“文革”中被毁,墓墙布满了厚厚的碧绿苔藓,有倒掉的望柱,以及长约十几米的墓道、三级拜台。如果按照这样的描述,这座墓的规格是非常高的。
为什么王氏后人认定此处就是祖先王师德墓呢?王氏后人解释说,这是根据金华王氏宗谱中的墓图记载得出的结论。而且,这座拥有石像生的墓,也能够印证墓主人的身份。
王氏家族在金华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王淮、王师德、王登、王本均官居一品,“四世一品”由此得名。王师德是王淮的父亲。王淮位居南宋左丞相,显赫一时。王师德死后被追封为“太师楚国公”,而当年,他就是按照一品大员的标准下葬。
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曾向记者介绍王师德其人:“ 王师德自己生前没有当过官,他的官位和爵位都是死后追封的。他年轻时考过功名,却落榜了。是一个善良宽厚、淡泊名利之人。”
据《王氏宗谱》记载,王师德生于1102年,卒于1161年,享年60岁,也就是说,这座墓葬距今已有854年。
在村里记者凑巧碰到了前一天参与开垦的村民商宝安。据他透露,这块地是新狮街道唐村村支部书记张彩群承包的山地。她原本打算在这里垦荒种树。“我以前听说过这里有个金华王氏的墓,但是具体位置也说不清楚,我也以为种种树是没什么关系的,不会破坏古墓。”
对于这件事,记者联系上张彩群。她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块土地确实是几十年前村里分给她的土地,她认为在自家的地里种树,是她享有的正当权利。
张彩群表示,她并不知道这一带有古墓,王氏后人关于墓主人的说法也值得商榷。“王氏后人认为这是文物,需要保护,那么为什么文物部门一直没有来保护?如果要保护这个墓,这片山地应该是禁地,不得擅自开发。”但是她并没有接到任何部门的提醒和告知。她说:“如果是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我一定会支持,但需要解答一个问题:我承包的山地里到底有没有文物?”
文物部门:尽量不要去扰动疑似古墓
这片山地有没有墓?这座墓是不是古墓?是否就是王师德的墓?王氏后人们几乎异口同声肯定。王红晓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前金华的名人墓越来越少,许多墓葬不断被破坏,甚至消失。古墓保护应该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责任,应当保护好这一埋藏于地下的不可再生资源。
16日下午,婺城区文物办主任郑友建赶到现场实地查看。他说,从山坡上的遗迹以及疑似石像生看,这一带存在古墓的可能性较大。
至于是否王师德的墓,从遗迹上无法判断墓主人身份,需要结合考古调查才能得出结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处墓葬只能被称为疑似古墓。而一般来说,文物部门本着原样保护的原则,不会主动挖掘古墓。
同时,郑友建也指出,这处疑似古墓并没有被列入金华市的文物保护点。一处古迹申报文物保护点,是需要经过考古调查之后,综合古迹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等方面,以判定它是否能够成为文物保护点。因此,山地业主进行开垦种树,并不适用于违犯《文物保护法》。
“我在现场也告知业主,建议他们尽量不去翻动疑似古墓的区域,不要去挖土,否则有可能令地下墓穴的构件受损。”
对于王氏后人来说,一再坚称自家祖坟里埋的是个名人,但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业主来说,自家的山地还不能挖,这一问题确实相当纠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