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授权且资金缺口大 德兴海口镇“文保”凸显软肋

      2012年,德兴市海口镇凭借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成功列为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但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暗礁”:因当地文物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多年来是一个民间协会保护当地的古文化文物;协会负责人无奈将危房改造资金用于古文物修缮,并自行垫资上百万元;而因无政府授权,协会管理文物保护工作仅靠乡亲之间的“脸面”维持,合法性遭质疑、可持续性极弱,亟须政府力量介入。

      今年江西“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曲歌已就“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提出建议,建议将“文保”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这一建议已引起省财政厅重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协会的努力下,海口镇部分古民居得以成功保留下来

      古镇古建筑毁损严重隐患大

      古文化文物保护难以在乡镇开展,是董文才起初就料到的事,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项本该由政府主导的事业,最终竟全落到了他的头上,这让雄心勃勃的他深感力不从心。

      董文才是德兴市海口镇古文化文物保护研究协会(下称协会)会长。多年来,身为民营企业家的他不断将有限的时间从企业管理中挪出来做海口镇古文化文物的保护,以致企业多次陷入停摆,甚至濒临破产。

      海口镇建制于唐初,曾出进士百余人,有诸多名胜古迹,整体风格以徽派为主。但时过境迁,由于维护不力,该镇的古建筑破坏十分严重。

      现状让董文才感到痛心,“所以我才牵头组建一个协会,专门保护海口镇古文化文物”。2007年,经有关部门审批,协会正式成立,“但其中数十名会员都只是挂名,村民们也不在乎,真正做事的只有几个人”。

      在一份写于2012年8月4日的《名镇名村古建保护迫在眉睫》调研文章中,负责文物保护的德兴市博物馆馆长叶涂林指出,随着海口镇居民的代代繁衍,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人口负荷越来越大,既影响了人们居住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亟须寻求一条古建筑保护与居民生活的平衡发展之路。

      “古建筑自然毁损严重;土木结构古民居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大,屋主强烈要求拆旧建新;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这三个是海口镇"文保"面临的主要问题。”叶涂林感叹道,“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政府重视,但是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开展工作,牵扯部门太多难以协调统筹,所有的事最终都让协会担了起来。”

      历史文化名镇 陷民生和保护之困

      4月16日,走在海口镇,轻易就能找到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建筑。“这是董继孝民居,始建于清代初期,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导游陈桂花走进一所民居介绍道。

      在现场可以看到,因年久失修,整个古民居呈现出破败的景象。“如果不是协会及时组织修缮,可能已经倒塌了。”陈桂花说,"文保"资金不够是最大的难题。”

      据村民介绍,古民居大都阴暗潮湿、居住拥挤、门楼门面毁坏严重、墙裂瓦漏,很多挑梁框槛腐烂残缺,建筑整体完整性持续变差。“因为是砖木结构,且长期保护不力,白蚁侵害承重墙柱,导致雨雪天极易造成倒塌。”村民董某不无担忧地说,由于没有现代厨房用具,古民居内住户大多在木板楼上明火做饭,且老化电线的布局也不规范,极易引发火灾。

      “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不仅对古建筑保护不利,而且还会危及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叶涂林担忧地说,“以海口村曾有的72座祠堂为例,现在竟只剩下了一个通判公祠遗址。”

      “德兴汉代建县,上世纪中后期仍留存众多古建筑群,但如今全市古建筑急剧减少,惟有海口镇等地尚有一定数量的古建筑得以保留。”叶涂林说。

      协会成立后,通过多方筹资努力,成功阻止了一部分古民宅的破坏,让其得以修缮并保留了下来。目前,海口镇现存古民宅23栋以及各类古建筑占地面积共3.5万平方米;2012年2月,经当地政府申报,海口镇被成功列为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虽然这是建设部门批准的,但并没有下拨专项经费,需要地方自筹。”德兴市建设局张副局长说。

      资金缺口大 个人垫资百万开展保护

      尽管《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文物保护经费应随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而德兴市政府早在2012年5月24日就公布《关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提出文物事业经费由市财政单列,在目前每年1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递增。但2008年至今,德兴的“文保”资金仍分文未增,仍为每年10万元。

      “仅能够勉强维持抢救性维修,资金缺口非常大。”叶涂林说。

      不过,当地政府并非没有为此出力。2012年,德兴市委市政府了解到个别村民关于古民居亟待维修的诉求后,一个月内即拿出了调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给予了解决。

      近年,德兴市博物馆也向省里争取到了120万元的文物维修经费,但因文物维修耗资巨大且数量众多,这笔钱仍是杯水车薪。

      由于海口镇的古建筑多为民居,而建设部门每年都有数额不等的危房改造资金下拨,所以董文才经过一番周折,经村民同意并以其名义每年向建设部门申请了近6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用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董文才有些委屈地说。

      “严格来说这是违规操作,但因为是惟一能拿到钱修缮古民居的方式,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张副局长说。

      但这笔钱仍不够,于是董文才想只有自己垫资填补“文保”资金缺口:千年古樟树在2011年被大火烧了十几个小时,濒临死亡,董文才花巨资从外地请来专家医治,才得以保住;2013年,德兴市政府按有关法律规定编制《江西省德兴市海口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下称《规划》)一共花了36万,董文才个人出资30万……

      董文才拿出纸笔算了一笔账,“这些年,我自己已经垫资上百万元”。

      无政府授权 诸多难题待解

      按照《规划》,为了解决生活在古民居的人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应对古民居住户进行异地安置,将在古民居内生活的住户迁出。但两年过去了,新镇在用地规划上却止步不前。

      “海口镇每年的用地指标只有2亩地,怎么规划新镇?”海口镇副镇长王灿说,“我们一直在争取,可这牵涉多个部门,必须要市里重视起来,统筹协作才行。”

      向镇政府寻求帮助未果的住户们,于是将情况反映到协会。“我们也无能为力啊。”董文才说,“我们虽然是在搞"文保"工作,但作为一个民间社会团体,没有政府授权,有心无力啊!”

      于是许多村民为改善生活条件,只有选择拆掉自家的古民居,兴建新式楼房,而新房子与古镇徽派建筑格格不入。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商人看重古民居的纯木构件。愿高价收购,也加速了村民拆旧的积极性。”叶涂林说。

      见此情景上前阻止的董文才往往得不到谅解,“人家就问啊,你又不是政府部门,有什么权利来管我?”

      “协会是在硬撑,完全靠乡里乡亲的脸面来维持"文保"工作,一旦触及利益矛盾,协会其实没有任何能力解决……这种管理模式难以长期维持。”叶涂林说。

      事实上,德兴市早已正式行文成立了“德兴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建设、规划、财政等12个成员单位。但据相关人士介绍,因相关负责人屡经更迭,这个领导小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文保”工作任重道远 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完全是靠董文才这种热爱"文保"的人以一己之力在维持,虽值得赞许,但这很不正常。”江南古村落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良洪生说,“要完全修缮一座古建筑需要近百万资金,光一个海口镇有23栋,投入如此之大,基层财政其实根本无力负担。”

      良洪生称,古镇古村落如果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上千万的中央财政拨款,但“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只能靠地方自筹资金加以保护,“一旦地方财政吃紧,很可能就顾不到了,这是全国普遍难题”。

      良洪生指出,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聘请一支本土化民间队伍,并授权其开展地方“文保”工作,“这样民间组织管理"文保"工作的合法性难题就可迎刃而解”。

      良洪生建议在政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先尝试引入民间资金,以多种渠道筹措经费。

      为此,董文才数年来也写了多份提案,并提出了与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的资金筹措办法。

      目前,海口镇一个造价约1800万元的防洪工程已经获批。在董文才看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届时可以依据该防洪工程,建一个水上游乐设施,从而吸引游客,带动海口镇的经济发展,以此补偿"文保"资金缺口”。董文才还说:“最好能形成一个良性的资金循环机制,让历史文化遗产能自己创造价值。婺源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通过旅游带动经济,在发展中开展保护。”

      然而上马景区项目建设也需要政府批准扶持,所以董文才希望政府有专项拨款,并统筹协调各个单位。

      据悉,省人大代表曲歌在今年江西“两会”上曾递交建议,建议政府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将“文保”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目前已引起了省财政厅的重视。

      截稿前,海口镇党委书记齐文胜向记者表示,已在与相关部门协商新镇的规划事宜,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这一切,也让董文才看到了希望之所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