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医生”李国雄:文物修复切忌大拆大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4年12月2日,百年德国教堂顺利平移至新址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国内文物改造出现张冠李戴、过度维修现象,“治病”需留住文化的灵魂

 

      他是一名“医生”,却只用重机械,不用手术刀。在他的诊疗记录里,有锦纶会馆、德国信义会教堂、也门共和国航空大楼等重量级名字,他以平移14800多吨的九层楼创“最重平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就是广州鲁班建筑集团的董事长李国雄。

 

      近日,李国雄的履历上再添一项荣誉—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这意味着,他的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技术得到国家级的技术认可。日前,李国雄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在多个文物改造项目中的经验。

 

      珠三角建筑物易“患病”

 

      珠江三角洲是冲积平原,珠江水系携带来的泥沙大量淤积扩展,连接成陆,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建起的建筑物容易患上裂、漏、沉、斜等“疑难杂症”,再加上城市规划的不科学、不稳定,导致城市格局频繁变动,基础设施大拆大建,不少建筑刚建好就要进行牵筋动骨的大手术。如何安全而又低成本地给建筑治大病?李国雄有自己一套独门“疗法”—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技术。

 

      李国雄旗下的鲁班集团可以将一栋上万吨的建筑,从地基处切断,平移嫁接至新址,并与新地基牢固相连。也可以把一栋古建筑“连桩拔起”,再移到新位置安家。李国雄的平移技术在国内遍地开花,只要有高难度的平移技术,业主都纷纷上门向李国雄“搬救兵”。

 

      广州光塔路斜塔外墙剥落、向侧倾斜,李国雄对其进行了全面“体检”,从力学角度为“广州比萨斜塔”开药方。雍正时期所建的锦纶会馆因南北主干道康王路的修建需要“搬家”,李国雄将这年久失修、脆弱如豆腐的古建筑“连桩端起”,整体平移至新址。广西梧州一栋9层商住楼因道路拓宽改造要平移,李国雄将这庞然大物成功位移35.62米并旋转2.8度。这些故事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却是李国雄带领的鲁班人完成的得意之作。

 

      重建者须熟悉当地文化

 

      李国雄曾多次主持文物改造项目,从名不见经传的牌坊、祠堂、教堂,到具有轰动效应的锦纶会馆,甚至还曾参与意大利比萨斜塔的修缮咨询工作。在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李国雄意识到文物改造不仅是一项建筑修复工程,更是一项文化重建工程,国内文物改造项目往往注重外在修复,却忘了建筑的文化内涵,结果造成“张冠李戴”。

 

      在重建文物的文化灵魂上,李国雄认为,比萨斜塔国际治理委员会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比萨斜塔修复工程开始前,治理委员会的主席曾专程前往广州,和我们进行过技术交流。技术交流后,我代表鲁班集团向委员会申请参与比萨斜塔的修复工程,委员会主席婉拒了我,他给出的原因我现在还记得。”

 

      治理委员会主席对李国雄说,比萨斜塔是一个文物建筑,建筑是有灵魂的,灵魂是由设计师、施工队、它所在的地域文化等全部因素赋予的。当一个建筑物出现问题需要修复,首先必须重建建筑物的灵魂,这个重建者就必须是熟悉当地文化的文化人,因此比萨斜塔的修复工作将由深刻理解意大利文化的本土施工队完成。

 

      李国雄由此意识到,文物改造项目不仅需要一个建筑大师,更需要一个了解当地文化的人文大师。“在广东,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岭南古建筑,最后如果由对岭南文化没有切身体会和深刻感受的工程队伍来完成,这样完成的建筑物就会失去了岭南文化的灵魂。”

 

      以工匠精神“智造”中国

 

      一家民营的高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屹立不倒?李国雄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工匠精神”。

 

      2008年,因需要让路洲头咀隧道兴建,有着130年历史的德国教堂被迫平移新址。“这栋德国教堂是广州最老的教堂,比石室圣心教堂还早60年,是原汁原味的德国教堂,完全由德国的工程师和材料建造。”李国雄回忆第一次看到教堂的场景,他总结了两个字—“震撼”。

 

      这个德国教堂历经百年风雨,表面已有不少破损。然而,当李国雄作为文物修复专家进入教堂内部检查时发现,教堂顶部的木结构仍然稳固如初。“我们用工具敲击木柱、木梁,声音‘铛铛铛’的十分清脆,表示木头质量非常好。”

 

      建筑界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干百年,湿百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指的是建筑木料如果长期放在水中或干燥环境中,可以保存很久,但是如果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则很容易破损。广州的空气湿度高、雨水密度高,恰恰形成了对木质结构建筑最不利的“干干湿湿”环境,而德国教堂百年之后,木结构依然坚固如初,着实让人震惊。

 

      李国雄感叹道:“我相信,再过30年,这个教堂的建筑质量有可能比用同样材料造的现代建筑还要好。这就是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李国雄认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李国雄说:“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在拿到一张设计图纸时,会如珍如宝地研究,并给设计师提出意见并且精雕细琢,去把它建造出来。只有这样,他手下的建筑作品才会成为艺术精品。”

 

      过度维修成改造顽疾

 

      “过度维修”也是国内文物改造常常出现的问题。文物保护中有一条最小干预原则,即在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文物遗址的干扰,保持文物的原汁原味。然而,有的改造项目动不动就落架大修,把小病修成了大病,把精修细补的文物维修工程搞成了大拆大建的新建工程。

 

      2002年,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的怀圣寺宣礼塔—光塔出现倾斜和裂缝现象,这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塔,在经历了风吹雨打洗礼后,发生倾斜,还周身遍布“伤痕”,塔身上有的裂缝竟长达约8、9米,周边居民将它比喻为“广州比萨斜塔”。

 

      相关主管部门立刻邀请鲁班建筑及相关单位对光塔进行全面检测。李国雄对光塔进行“体检”发现,光塔主塔体偏移,裂缝密集,但结构基本是稳定的。

 

      当时李国雄等建筑专家给出意见:光塔暂时并没有“随时倒塌”的危险,但根据现代抗震技术理论来分析,塔体结构是有不足的,可能无法抵御大地震。此外,塔身的裂缝也需要进一步修复。

 

      关于光塔的具体修复方案,李国雄与国家文物局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这个过程使李国雄深受启发。“当时国家文物局专家和我说,用现代抗震理论来分析光塔结构,认为它抗震能力不足,难道现代抗震理论一定高于老祖宗的智慧吗?不能只用一种思维范式去审视这栋建筑,也不要轻易怀疑老祖宗的智慧。”最终的修复方案以修复塔身的裂缝为主,牵筋动骨的大修大建均省去了。

 

      如今13年过去了,光塔依然挺立着。“如果大动干戈的改造,让文物面目全非,反而是一种破坏。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如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留待子孙后代去解决。也许最终我们会发现,老祖宗的确比我们有智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