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为坎儿井疏通“血脉” 珍贵文化遗产再现生机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世代从事坎儿井维修的能工巧匠连日来不断对这一古老地下水利工程实施清淤掏挖,疏通蜿蜒地底数千公里的绿洲“血脉”,使“活的文化遗产”再现生机。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目前仍在延续利用的“活的文化遗产”。

      家住吐鲁番地区鄯善县七克台镇库木坎村的阿不力米提·亚古甫,今年53岁。一大早,他就和儿子来到村边的戈壁上,在一条名为“米墩”的坎儿井里开始掏捞工作。

      “米墩”坎儿井的井口不大,直径1米左右,竖井深度超过30米。阿不力米提·亚古甫将钢丝绳一端拴在拖拉机的牵引钩上,另一端编成环形套在自己大腿根部。拖拉机手逐步放下钢丝绳,阿不力米提·亚古甫就和儿子先后下降到30多米的井下。

      井下的暗渠宽不到80厘米,高不过150厘米,水深没过膝盖,光线昏暗。阿不力米提·亚古甫和儿子头戴矿灯,手拿刨锤铁锹,躬着腰艰难地把淤泥一点点装进橡皮水桶,然后又挑又扛地搬出地面。每天,他们要这样工作7个多小时,掏出近3吨淤泥。

      阿不力米提·亚古甫从事坎儿井掏捞已经32年了。“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干这一行的,现在,大儿子和我下井掏捞,小儿子管拖拉机的牵引绞盘,以前我们没有拖拉机,用的是毛驴车。”

      为了让坎儿井滋润绿洲、满足下游人畜和农田用水,像阿不力米提·亚古甫一家这样的坎儿井维护艺人每年冬闲期都会钻进一个又一个狭小的井穴,掏捞清淤,以保证坎儿井来年的出水量。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吐鲁番1108条坎儿井中,仅剩下278条有水。为了保护这一“地下长城”,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新疆坎儿井维修工程随即启动。如今,阿不力米提·亚古甫这样的坎儿井维护艺人每天可以领到200元左右的工钱,还被文物部门邀请对年轻人进行加固维修方面的培训,发挥“传帮带”作用。

      据吐鲁番地区文物局介绍,截至目前,坎儿井保护加固工程已完成四期,维修坎儿井108条,加固暗渠和竖井分别为18千米和1万余个,使有坎儿井得到了有效保护,减缓了遗址消亡速度。近期,第五期保护加固工程已经启动,计划维修加固15条坎儿井。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