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宅院,成了文保单位
2015-04-06 22:48:18 作者:陈中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已浏览次
二三十年前,我上学的时候都住在温州市区沧河巷一个大宅院里,大宅院经历百年风雨,门台位于小弄的尽端,为巴洛克风格。有围墙、庭院、回廊,在当今城市变成水泥森林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期间,陆续住进10来户人家,都是房客。
大宅院门前有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总让我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正门有石阶,两旁原来有镇邪的一对石狮,听老人说“文革”中“破四旧”找不到了。大门上有门环,如有客来,随从必叩打门环,闻声,管家出来开一小门,由管家代为通禀主人,听到“有请”后,客人下马或是落轿。大宅院里当年住的一定是大户人家,庭院里有大水缸,挑十担水倒进去不嫌多。水缸有些年份了,缸外壁有花纹,书写飘逸,我寻思除了吃水用外,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失火,这缸就是蓄水池,有消防的功能。
门台入内为天井,门台与正屋台基高于天井与外部地面。天井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厢房,大宅院有两层八间房子,再加东西厢房、灶间,还有后花园。我家在二楼西正间,木地板很结实,屋檐是旧瓦,檐口挑出多,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后来院子外邻居家抬楼看不见了。风雨之日,看细水柱从瓦楞缝隙流下来,落在楼下庭院的石板上,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轻灵,那样飘逸,而我的录音机里正放《三月里的小雨》……楼下灶间旁还有一个亭子间,我住里面,一床一几,酣睡作文都有着落。隔壁男孩学手艺,“咣当咣当”捣金戒指。我这边写了一个月,第一篇生活小散文也在温州日报《年轻人》专版发表了,8元稿费可以买5碗猪脏粉。由于亭子间近水沟,蚊子很多,偶有客来,不留心会在手臂小腿上叮几个玉米粟,我的书柜中备有万金油。儿时的大宅院里有许多沧河小学(当时叫长征小学)的学生,都是我的学姐学弟。因为离学校近,父母从来不送我上学,除非班主任邀约。同窗家长过来告状,你家小孩把人家拖鞋藏起来或是上课不专心做小动作,回来家长脸上就晴转多云。好多班上的同窗来我们家玩过,母校毕业30多年,今天我和沧河的10多位同窗还有联络。当时如果有同学考上温州一中,红榜贴到老市府对面广场路上,孩子百里挑一,那全家自然脸上有光。
儿时的大宅院里物质贫乏,每家房客都是苦中作乐,夏天檐口低,风进不来,特别热。买西瓜,没有冰箱,就用井水冰镇,洼凉洼凉的,三伏天全家午睡后吹着电扇,啃一块又冰又甜的西瓜,瓜汁从孩子们的下巴流下来,“我还要我还要……”;冬天腊月,晒酱油鸡酱油肉,一眼望去,鸡鸭上树,鱼儿上架,毕竟节气过了大雪,街上时不时飘来冻米糖琵琶梗的香味(沧河巷的冻米糖有名),冷冷的冬天,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喊肚子饿,如果吃块冻米糖垫肚,晚饭母亲再蒸一小块油淋淋的酱油肉,满屋飘香,趁热吃,那份香无法形容。
冬去春又回,一群燕子在屋檐下盘旋,绕着我头顶叽叽喳喳,原来小燕子要在我家灶间梁上筑窝,千辛万苦衔来了泥巴总也沾不住,小燕子没有放弃,我们越发喜欢可爱的小邻居了,父亲说这是好兆头。
不知不觉,一年又一年,我也搬了好几次家,儿时的玩伴也都年过四十,大宅院的印象还记忆犹新。今年的新春刚过,正是饲蚕时节,一位沧河同窗前日去大宅院看才知道,我家当年租住的88弄3号被立了一块碑,成了文保单位——原来大宅院是林姓人家所建,被称为林宅!这真一件再好不过的事,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一个繁华大都市总有些过去的老宅子让人难以忘怀,大宅院的屋檐下就是温州的屋檐下,这几年温州一些老门台得到了保护,年少时总还有可留恋的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