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街不可移动文物破败不堪 学者呼吁挂牌保护

      人和街6号,一处位于鼓楼区山西路附近的民宅小院,随着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的开展,慢慢展现在大家眼前。有市民对院内青砖黑瓦的两层小楼颇为惊奇:“这里还藏着民国时期的建筑!”这处建筑已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但由于疏于保护,小楼破败不堪。原房主的后代和房管部门均表示无力修缮。

      意外发现:道路拓宽后,民国小楼显露出来

      人和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实施前,6号小院被一排门面房挡住。前段时间,门面房被拆除,院里的那幢灰色建筑才显露出来。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走进这处小院,小楼外墙斑驳破旧,四周扯满各种电线。因为年久失修,有些窗棂、遮雨棚,都损毁变形。楼内漆黑一片,带着霉味的潮气扑面而来,房间里墙皮脱落。但从厚重的青砖、木质的楼梯和二楼上的大露台,还是能看出这幢小楼曾经的风采。

      从1968年就开始租住在这里的祁先生说,当年小楼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如今房子越来越破,他只得一遍遍向房管部门报修。

      祁先生告诉记者,小楼的产权人有两方,一方是原房主的后代,还有一方是南京鼓楼区房产经营公司五台山房管所。承租户按照每月数十元的价格,向后者缴纳租金。

      老人讲述:当总会计师的祖父1933年建了这楼

      有租住在楼里的居民表示,这楼的年岁可不小了,是1933年由一家姓高的有钱人修建的。昨天下午,记者见到了原房主的一位后代高湧涛,这位76岁的老人还居住在这幢祖辈留下的房子里。他说,建这房子的是自己的祖父高通甫。“我祖父是安徽人,在枣庄煤矿公司设在南京的分公司里任总会计师。”

      “当时进门的地方有汽车房,院子里有花园,房子后面还有一幢稍小点的房子,里面有锅炉,有供暖设备……”说起老房子的往事,老先生满是美好的回忆。“他对这座房子有感情,但又没有能力修缮。”高湧涛的老伴说。

      记者查询发现,在《鼓楼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人和街6号被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但高湧涛表示,之前并未听说过这个消息。

      保护困境: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产权方却无力修缮

      既然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单,而高家人明确表示自己无力修缮,那么人和街6号的另一产权方南京鼓楼区房产经营公司五台山房管所,是否有对其进行修缮、保护的计划?五台山房管所相关工作人员称,他们对房子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租养房,可按照每平方米两块多钱的租金标准收上来的房租,并不足以用于老房子的修缮。

      对于人和街6号遭遇的保护困境,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有一部分老房子确实存在这种状况。尽管规定是“谁使用谁修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基于此,规划、文物等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拿出一些专项资金,把房子置换出来,然后由政府出资修缮。“这项工作计划已逐步开展,颐和路一些民国建筑的修缮就是不错的范例。”

      学者建议:尽快挂牌保护,想办法筹钱维修

      长期关注文物保护工作的南京大学学者姚远表示,按照相关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公布后,应在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挂牌保护。当地政府应负责本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但记者在现场未见到相关标志说明。

      民国建筑产权关系不清晰,是保护工作经常面临的难题。不过,姚远提出,是不是只有通过产权置换,把住在房子里的人们迁出,把房子变成国有的,才能对老房子进行修缮保护?“面对文物保护的新形势,可以探索恢复原主人产权的新思路,通过明晰产权激发居民修缮文物的信心。如果资金困难,他们可以通过向外出租房屋,或者申请国家的补助来筹钱。”

      同时,姚远还提出,相比起复建那些仿古建筑,这些老房子更需要“雪中送炭”式的维修、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