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级文保老宅被毁 《秦淮人家》最后一家也快没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宅内部木结构的两层楼组成围合式院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宅东侧一个高大的打桩机正在不停地运转,宅子的西侧一进只剩下瓦砾砖块、残垣断壁。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在秦淮河明清老宅取景的电视系列剧《秦淮人家》,因为演绎了秦淮河两岸南京人的生活而备受推崇。如今,这里只剩下当年电视剧取景的一栋孤零零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颜料坊牛市古民居。然而就在几天前,这栋220岁的老宅两进被毁。坚守在内的蒋克言说:“开发商是在步步向我们逼近啊!”江南时报记者黄勇文 秦怀珠摄

  总理保过的百年老宅,如今却现残垣断壁

  在洋珠巷南侧的一片大工地,施工的灰尘漫天。工地深处孤立着一栋大宅,它就是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颜料坊牛市古民居。这栋220岁的宅子,因前后门分别通往颜料坊、牛市两条街巷,因此拥有2个门牌号:牛市64号、颜料坊49号,但实质上是一组清代古建筑。如今,牛市、颜料坊因为地块的拆迁,街巷早已消逝,但老宅子留了下来。此次坍塌的正是东侧、颜料坊49号的两进。

  昨天接到老宅子被毁的举报后,江南时报记者立即赶到现场。在现场,记者看到,老宅东侧的两进,一个高大的地基打桩机正在不停地转动。几米之外,碎砖乱瓦随处可见,清代老宅的西侧靠近地基打桩机一进只剩下瓦砾砖块、残垣断壁,另一进也是大量砖头碎落在地上,房屋的木头结构裸露在外。

  据《秦淮区志》,这栋老宅原是清道光年间一位秀才的居所,宅中曾开绸布货栈。但《秦淮区志》并没有留下它的主人姓名。更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因为这里是建康城牛的买卖集散地,因此得名“牛市”。明清时期,再次成就了这里的繁华——颜料坊一带正是是明代南京手工业“十八坊”之一,史载“街坊栉列,客商如梭”,5万织工操作两三万台织机。更让南京人刻骨铭心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取景的电视系列剧《秦淮人家》演绎了秦淮河两岸南京人热闹的市井生活,风靡一时。

  2006年,因为有了专家们的呼吁和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它才免于在老城南拆迁风波中被拆。孰料,如今它终于“部分”倒在了城市建设中,这有种说不出的尴尬。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