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修缮用上高科技

      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南京的“文物宝库”,景区31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46处文保单位,仅国保单位就有16处之多。此前,景区内的两处国保单位——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和国民政府官邸旧址(美龄宫)先后完成修缮,一系列全新技术手段的引入,保证了以最小干预原则完成了两次“文物手术”。昨天,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闻慧斌向记者揭秘了两处文物建筑修缮背后的高科技。

      神功圣德碑亭是进入明孝陵景区正门后的第一座主体建筑,俗称四方城。由于年久失修,杂树杂草根系深入碑亭墙体内部,造成多处墙面空鼓,严重威胁建筑本体的安全。在维修加固前,江苏省物理工程勘察院先对墙体进行了全面体检,采用探地雷达与电磁波CT探明碑亭墙体的内部结构,再根据“X光片”显示的“病灶”制订有针对性的加固方案。整个检测过程安全无损,对文物建筑不会有任何伤害。

      对于80多年来首次接受大修的美龄宫来说,解决建筑的结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为此,中山陵园管理局委托专业人员在美龄宫一带进行地质钻探,为制订修缮方案提供了地质资料。由于主楼内的钢筋混凝土墙板、梁板等承重构件已超过安全使用期,此次修缮采用碳纤维布和粘钢包箍的方式,对所有承重构件进行了加固,使得建筑整体受力更加均匀,确保了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据介绍,碳纤维布具有强度高、密度小、厚度薄的特点,可粘结于混凝土或木构件表面,利用自身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由于碳纤维材料不会生锈,因此非常适合高酸、碱、盐及大气腐蚀环境中使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