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闪耀的身份证,文化的延续传承是民族生存发展的象征。“锦屏文书”是我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其抢救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州人大代表、锦屏县县长杨伟。

      杨伟谈道:“在全州来说,锦屏县是开展‘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时间最早、取得成效最大、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县。从上世纪60年代,锦屏县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状况调查时,就在县内文斗、卦治等村寨发现并收集到了200多份山林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和一些有关锦屏木材贸易的历史文献。2001年至2004年锦屏县与中山大学就‘锦屏文书’的研究保护开展合作,掀起了锦屏县大规模征集、保护、研究‘锦屏文书’的高潮。为进一步加大对‘锦屏文书’的研究和保护力度,自2008年开始,县级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工作。2010年2月22日,‘锦屏文书’通过评定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为‘锦屏文书’的保护传承更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同时他还指出:“在‘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具有建立民族博物馆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承担着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因此,建设一个专业性的博物馆作为平台,对于‘锦屏文书’的保护传承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经过反复论证和精心筹备,2010年11月,总投资1900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正式开工建设。目前,特藏馆已完成工程建设,正准备开展陈列布展,预计2015年9月就可投入使用。

      当然,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并不仅仅靠一个博物馆就能完全实现,“通过近年来深入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只有通过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互益互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